车辆起火的处置方法

时间:2023-07-17 03:09:57 生活 我要投稿

  车辆起火的处置方法,车辆起火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正确的处置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火势,确保人身安全。一起来学习车辆起火的处置方法。

  车辆起火的处置方法1

  第一

  1、行车中发生火灾时,要设法将车辆停在远离城镇、建筑物、树木、车辆及易燃物的空旷地带,及时把事故情况和地点通报给救援机构。

  2、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火灾时,不可将车驶进服务区或停车场。在逃离时,关闭点火开关、电源总开关,并设法断开油路。

  3、发动机着火,严禁开启发动机罩灭火;燃油着火时,不能用水灭火,以防加剧火势蔓延。

  4、防冻液着火时,可立即用水浇泼着火部位,以降低酒精防冻液的浓度。

  5、如果汽车在行驶途中突然冒出烟雾,还能闻到明显的焦味时,司机应马上停车并关闭发动机、电源开关,下车检查并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报警时要尽量保持冷静,说清楚起火地点、火势等情况,注意不能直接坐在车内打电话求助;司机下车的同时,车内其他人员尤其是老人、小孩也应该全部下车到安全区域等候。

  5、汽车起火后,在逃生或扑救过程中,如果身上的衣裤被引燃,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迅速脱下衣裤将火踩灭;假如来不及,着火者不要乱跑,可以就地打滚将火压灭,其他人员则用衣物拍打、捂盖火苗,不要用灭火器朝着火者乱喷。在救火时不要张口喊叫,以免呼吸道被呛伤或灼伤。

image.png  

  第二

  1、离开驾驶室,迅速关闭油箱开关,切断油源,实施扑救;

  2、如果着火范围较小,可用车上现有的灭火工具扑救;

  3、如果着火面积大又无灭火器时,应用路旁的砂土、冰雪进行覆盖。

  第三

  1、当大巴、公交车起火时,司机一定要注意先人后车,疏散乘客。客车起火,司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先人后车”的原则,及时让乘客逃生。

  2、司机要做的`就是——停车、开门、疏散乘客、断电、扑救、报警。

  3、如果客车是在加油站等容易发生爆炸的场所起火,司机应该立即将车驶离,以免造成更大的事故。司机、售票员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引导大家有序逃生非常重要。

  4、利用安全锤、车载灭火器、放气阀、天窗等工具进行逃生撤离,客车都有天窗,乘客只要旋转车顶天窗上的红色扳手,就能将天窗打开,从而迅速逃生。

  5、若遇到汽车着火险情,人的情绪激动,容易致呼吸急促,从而加快吸入浓烟的速度。因此,遇到类似险情,短时间内屏住呼吸,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快找到通风口或者砸开玻璃探头呼吸,可以增加逃生几率。

  车辆起火的处置方法2

  一、车辆起火的主要原因

  机械故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机械损坏或维修不及时,导致起火风险增加。

  电气设备故障:车辆电气线路短路、线束老化等故障会引发起火。

  燃油泄漏:车辆在油箱、燃油管路等处出现泄漏,加上车身周围存在火源,易引发起火。

  操作不当:驾驶员在加油、维修、抢修等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车辆起火。

  二、车辆起火的应对措施

  冷静应对:发现车辆起火时,驾驶员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可以迅速驶离危险区域,确保人身安全。

  断电切断:在安全的情况下,尽量将车辆的电源与电路断开,这有助于减小火势的扩散范围。

  使用灭火器:如果车辆起火较小且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车辆上携带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尽量将火势控制住。

  涂抹隔热材料:如条件允许,可以涂抹一些隔热材料在车辆起火部位周围,以减少火势蔓延。

  报警求助:当无法有效灭火或火势过大时,应立即报警求助,以便专业人士及时赶到处理。

  避免开启引擎盖:当车辆起火时,切勿盲目开启引擎盖,这可能会造成油箱爆炸等危险情况。

  防止复燃:车辆起火后,即使灭火成功,也应注意防止复燃。可以使用湿毛巾或水冷却车辆,减少残留火源的热量。

image.png  

  三、车辆起火事故的`预防与注意事项

  定期保养:定期检查车辆的机械部件和电气设备,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零件,减少故障的发生。

  安全驾驶:驾驶员应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行驶,减少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加油注意:加油时,应确保没有明火,避免燃油泄漏引发火灾。加油站内禁止点烟等行为。

  停车安全:停车时选择安全的地点,尽量避免停在易燃物附近,减小起火的风险。

  灭火器配置:车辆应配备有效的灭火器,并将灭火器放置在易取得的位置,以备需要时能够迅速使用。

【车辆起火的处置方法】相关文章:

车辆起火如何自救07-16

梦见气罐起火05-26

梦见起火是什么预兆05-30

管理的方法06-25

如何避免车辆着火07-05

糖蒜的腌制方法05-01

钢琴教学的方法05-22

惩罚孩子的方法05-26

高效记忆的方法05-26

长期记忆的方法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