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孩子做恶梦半夜醒来大哭,怎么办?
怎么办,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
你也会这么做是吗?是就对了,这位妈妈也是这么做的。
但后面还有一段话,“我一直在安慰孩子,妈妈在,别怕。但是孩子还是好害怕,好难受的样子,后来就扑在我怀里哭了。怎么办?”
不是说了”别怕,妈妈在”吗?好像还不太管用。
为什么?因为孩子体验到的是怕的情绪,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情绪是害怕,也不知道刚刚发生的梦境带给他情绪的体验该怎么面对。简单来说,就是这件事,他还没能够自己消化。
02
那如何帮助孩子去消化这些不好的体验和情绪呢?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做法。
某天,朋友和他三岁的儿子在家里看电视,他们家的电视是超大屏幕的那种。正在播放广告,忽然一头凶猛的猎豹从屏幕奔出,可能是他们家电视屏幕太大太高清了,朋友形容说,感觉就是猎豹要从屏幕里跳出来一样。他孩子当时吓了一跳,然后跟他说好怕,接着就哭了起来。
朋友看到孩子的反应,就抱着他儿子说,别怕,爸爸在…。
但孩子还是挺害怕的,甚至说不要再看电视了。朋友情急之下,说了一句,那只是个广告。
广告?儿子听到他说只是个广告这句话的时候,儿子的反应明显好了一些。朋友说他这时似乎感觉到了解决方法。
于是,这位父亲就开始和孩子说得更具体:这只是个电视广告,一个关于汽车的广告,他们想用一只猎豹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但是,这个猎豹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好像真的扑过来一样,所以让你觉得很害怕是吧。他们之所以用了一头凶猛的猎豹是为了表达这款车跑得有多快多强悍…
还真有用,孩子不哭了,而且,后来看电视的时候也多次看到了这个广告片段,孩子没有再害怕,甚至会对他说,这只是个广告。
这,什么原理呢?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比昂在他的阿尔法功能理论里提到了情感的分类,他把情感分成了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和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好的父母可以作为孩子的情感体验的容器,并且把孩子不能承受的那些情感体验给予概念化,然后再将这些容易消化的内容返回給孩子。整个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为孩子的情绪体验命名,陪孩子消化那些难以承受的情感体验。
03
我的朋友,恰巧是不经意的給孩子做了这么一个工作。首先,他接住了孩子的情绪,没有不耐烦,也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小事。要知道,很多成年人这时候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情,会说电视是假的,那个豹子是假的,不会过来的。但对孩子来说,他的情感体验是真的,他是真的被这个画面吓到了,他的身体的紧张、害怕、焦虑等等这些体验都是真的。
这位父亲在抱持孩子情绪的过程中,不经意的说了一句“这是广告”,然后再详细的和孩子描述了广告的内容,画面給孩子带来的感受,最后再归纳一次,这只是个广告。
经过父亲这个容器的一轮加工之后,孩子就认识了刚刚的这个情绪体验,因为有这么个抱持性的容器,可以让孩子的情绪得到过渡,原来那种未知的害怕的体验得到了一个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东西。当一件事情,一个无名的情绪可以很好的表达出来之后,感觉就不像是未知的,不确定的东西了。再加上父亲这个容器很镇静,很稳定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更有安全感,那些难以承受的情绪体验就得到了消化,变得可以承受了。
而且,这个孩子之后多次再看到这个广告的画面时,他就能自己学会转化和消化这些情绪,同时,他内在的情感空间也逐渐扩大,这是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就曾经提到过“抱持性环境”理论。“抱持性环境”,用英文讲就是“holdingenvironment”。
提供抱持性的环境能有效处理和减缓婴儿面临的无法处理的冲击,提供空间让婴儿“继续成长”,而这对他们的精神整合非常重要。
04
再来看看那个孩子做恶梦半夜醒来大哭的事情,怎么办?除了告诉孩子,别怕,妈妈在,我们还可以再具体的描述一下孩子的经历的体验。“刚刚你做了一个恶梦是吗?这个恶梦是不是让你感觉很害怕。妈妈在,妈妈抱着你”。这比只对孩子说别怕要有用得多。
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当我们处于情感受挫时,如果能得到一个环境的情感的支持与理解,让我们的情绪在这个容器里面去释放,但却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个环境给予的宽容、关怀和支持的话,并且我们投射出来的负面信息,再把处理过的信息进行反馈。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消化,就可以从难受的情绪体验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照顾而获得成长。
【如何陪孩子消化那些难受的情感体验你会怎么做】相关文章:
如何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03-13
如何医治孩子的情感创伤08-10
孩子挫折教育怎么做08-06
女人陪领导吃饭该如何说话06-15
男人分手会难受吗05-24
如何教导孩子07-12
陪孩子一起长大的感悟07-01
如何体验人生百态08-06
应如何对待那些自私的宝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