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孩子说别哭了请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时间:2023-08-21 07:30:22 情感 我要投稿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不是平等的语气,而是教育,其实放低姿态和孩子站在一起,才是家长们需要做的,不要对孩子说“别哭了”,请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要对孩子说别哭了请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论是谁在幼儿时期,都曾有过爱哭的“毛病”,特别是在外面受委屈的时候,会以哭这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哭是一种释放内心不良情绪的途径,适当的哭有益于健康成长。但是,有些家长没耐心去了解宝宝哭背后的意义,用各种办法阻止宝宝哭,比如强行制止、恐吓或者单纯的逗笑等,这样做十分不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的。

  最近恰巧读到《教育从第一声啼哭开始》,作者就婴幼儿的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跟各位爸爸妈妈分享下其中的节选,看完,对于宝宝的哭我们做父母的真的是应该尊重,且怀抱智慧和温柔的。

  “所谓尊重婴幼儿的哭泣,主要指的是我们要正视并接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保留他们对真实情感的体验,协助他们更好地学会认知自己的情绪,并习得自我修复的能力。正如美国著名的育儿专家劳拉·马卡姆博士在她的著作《父母平和,孩子快乐》中所说:“孩子也需要体会自身情感,然后才能排解,让它们消失。”

  因此,就像我们不会禁止婴幼儿快乐开心地笑一样,我们也需要适当地保留婴幼儿哭泣的权利,而不是忙于禁止和扼杀。

  通常情况下,下面几类情况看护人会阻止婴幼儿哭泣。

  第一种,根本不给婴幼儿哭泣的可能性。也就是在生活中不让婴幼儿有任何受挫的可能,不会让他们饿一分钟,也不容许他们跌倒,生怕其他小朋友“抢”他们的东西,总之极度“操心”地呵护着孩子。

  第二种,口头禅是“别哭”或“不哭”,习惯用这两个词制止婴幼儿的情感表达,认为哭是一件坏事,哭就不好。事实上,当孩子失落或者受伤的时候,他们拥有表达和宣泄情感的权利,哭泣能帮助他们更快地修复自己的情绪。

  第三种,当婴幼儿哭闹时,总是用其他事物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认为这是一种既轻松又好用的方法,其实是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第四种,直接用成人的价值观去判定婴幼儿是否应该哭,尤其是男性家长,喜欢用“你是男子汉”来要求一个对性别还没有概念的婴幼儿。“别哭,没关系”“别哭,你很坚强”是他们的口头禅。这固然是一种好的意愿,希望孩子成为坚强的人,但是未必会达到效果。

  下面是一则比较典型的案例。

  案例:从没有摔倒过的孩子

  有一次,在早教中心,一个正在学步的孩子由看护人牵着小手过一座小木桥。一不留神,孩子的脚踩空摔了下来,哇哇大哭起来。看护者立刻脸色苍白,她一把抱起孩子,快速地坐到了角落。我猜测她应该不是孩子的妈妈,便走过去问:“您是?”“我是她的保姆。”她回答。我笑着轻轻地摸着孩子的头,安慰道:“你摔到哪儿了,疼吗?”试图通过语言的交流,帮助孩子和大人平复情绪。保姆一脸自责地说:“这孩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摔过,更没哭过,她妈妈要知道可就麻烦了。”我不明白她的意思,追问:“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没有啊,就是家里看得重!”保姆回答我。

  顿时,我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怜悯!因为在我看来,她的父母虽然为她支付了昂贵的学费,却剥夺了她体验本真世界的权利。

  尊重孩子,就应该赋予他们体验真实生活的权利,让他们参与到真实生活的细节和情感中来。既然能开怀大笑,同样也有权利去尝试“眼泪”。像成人一样,他们需要多长时间去释怀,就会多珍惜欢乐的来之不易。

  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去体会争夺、矛盾,体会拥有、失去。其中有欢笑,有哭泣;有强势,有回避;有努力,有舍弃;有得意,有失望……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而太多的婴幼儿却被“剥夺”了生活在这种“本真”环境中的权利。这些不被“尊重”的体验,将会给他们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了解这个世界,更谈不上如何去应对这个世界!

  国内目前的特殊情况是,很多孩子熟悉的社交环境是1比6,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会有六个大人来看护。这是一个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不平等”的社交环境。孩子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摔倒了,全家人都急着赶过来扶;正式开餐前,鸡腿已经内定是孩子吃;明明已经可以自己走了,但孩子一撒娇,六个成人轮着抱,甚至抢着抱……

  这不是真实的社交环境。真实的社交环境中,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永远是别人关注的核心,也无法保证他人视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

  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走向“平等”的校园或社会生活时,他们会非常不适应,甚至会自卑、迷失。因为他们再也不是那个“唯一”。他们可能摔倒,但不一定会有人把他们扶起来;因为用餐要讲究秩序,必须学会与别人一起分享;老师不可能抱起每一个不愿走路的孩子,所以必须自己走。太多的事物,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和争取,慢慢地融入集体。

  所以,如果你爱孩子,就请尊重他们,让他们活在“本真”的环境中,勇敢地去体会努力、委屈和哭泣。当然,他们同样也会收获快乐、幸福和掌声,并且加倍珍惜。

  案例海绵球争夺战

  Lucas,男宝,17个月;窗窗,女宝,16个月

  Lucas走进PREC教室时,手里拿着一黄一红两个小球,但是一见到教室里各种有趣的玩教具,立刻把它们丢在了一边。比他小一点的窗窗看到了,欣喜地把球捡走了。Lucas游玩一番后,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海绵球不见了。巡视了一周,他发现自己的“爱球”原来攥在窗窗手里。于是,Lucas开始追着窗窗索要:“球,球!”

  窗窗选择向爸爸求助,爸爸建议窗窗把球还给Lucas,窗窗不接受爸爸的建议,又转向阿姨求助,阿姨笑了笑没有表态。Lucas回看不远处的我,我微笑着用眼神示意他“我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Lucas继续“黏”着窗窗不放,窗窗走到那里他也跟到哪里。

  加餐时间到了,窗窗为了吃东西,一不留神丢下了手中的两只海绵球。Lucas欣喜地捕捉到了目标,失而复得的他格外开心,一个人坐在小台阶上美美地攥着小球。

  窗窗用完餐后意识到“局面”有变,她也选择了同样的“战术”——“黏”着Lucas。Lucas试图把球藏到储物盒里,结果发现储物盒没有盖子。然后他迅速地在教室里奔跑起来,嘴里哭喊着:“爸爸,妈妈!”他看到了我,立马跑过来坐到了我怀里。窗窗紧随其后,锲而不舍地伸手向Lucas要球。“不要,不要!”Lucas口头回应道,并看了看我,我没有吭声……

  就在一刹那间,事态出现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出乎所有人意料,Lucas主动把海绵球送给了窗窗……

  这是一场延续了90分钟的持久战!

  窗窗的爸爸虽然给了窗窗建议,但他并没有强行要求窗窗。阿姨也选择尊重孩子们自行解决问题的权利。作为Lucas的母亲,我也很好奇并期待两个孩子“较量”的结果。当Lucas向我寻求帮助时,我用客观的语言描述了他心里的想法,其实也是在表达对他的理解和认可。

  也许是Lucas累了,也许是从窗窗的眼神中看出了她的执着,总之最终两位孩子用“谦让”“和平”的方式解决了争端,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伟大和智慧。

  其实,尊重孩子生活在“本真”的社交环境中,也是培养高情商宝宝的必备条件。如果孩子未曾深切地体验丰富的社会情感,又怎么能期待他们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呢?

【不要对孩子说别哭了请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相关文章:

为孩子选择乐器请尊重孩子意见09-25

何时对年幼的孩子说不09-20

怎样巧妙的对孩子说不?09-23

孩子不尊重家长的行为有哪些09-10

孩子不尊重人怎么办08-04

孩子不尊重父母怎么办06-06

不要对孩子说“高考不要紧张”09-15

拒绝孩子别说不,说可以09-21

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说“不”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