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

时间:2024-06-28 12:47:33 美容 我要投稿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护理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护理论文15篇

护理论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护理危险也逐渐突显,并且许多的医院护理人员也逐渐的意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在儿科护理之中,其风险也是很大的,很有必要做出一定的策略来解决。因为儿科患者正处在发育以及身体成长的过程之中,其不论是免疫力还是其他方面都与成年人不同,这就加大了儿科护理的风险。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的水平以及儿科护理的质量,提出规避风险的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就是从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对儿科护理的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策略;分析

  一、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

  (一)专科护理知识缺乏,预见性差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首先表现在专科护理知识缺乏,预见性差。这方面的风险主要是因为儿科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没有全面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没有综合的分辨能力所造成的。如果儿科患者在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因为缺乏专科护理知识,造成儿科患者错过最佳的恢复时间,这方面的风险所造成的风险是相当严重的。再加上儿科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够熟练地掌握抢救的程序,反而只是机械的遵照医嘱,没有一个变通或者是综合分辨的能力,儿科患者的一些病症表现是很容易被忽视的。这种情况必定会致使严重的后果,并且这种后果是无法挽回的。

  (二)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还表现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儿科护理的过程之中,制定相关的制度不仅是对护理人员的负责,同时也是保障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护理人员不仅是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直接体现者,同时也是护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如果护理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必定会影响到护理的质量和水平。在儿科护理中,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也是护理的风险之一。护理规章制度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医疗安全以及患者的康复,如果落实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到医疗安全,同时也会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情况。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不按章程办事,在值班或者是轮班制的过程中总是出现空缺档,还有就是操作违规等,都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体现。

  (三)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素质低

  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还表现在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以及护理人员素质低。

  在儿科患者入院之后,其家属难免会出现焦急的心理状态,其情绪都是很不稳定的,如果这个时候其护理人员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反而是运用比较生硬的话语或者是不友好的与其与患者的而家属沟通,会起到反作用的,对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也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儿科护理中,护理人员没有责任心,并且素质低下,也必定会导致儿科护理工作存在风险,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针对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

  (一)加强医学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要应对儿科护理中的风险,首先就应该加强医学以及专科知识的培训与教育。要加强儿科护理人员预见性以及综合能力的教育,强化其对儿科患者的抢救程序的熟练程度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规避儿科护理中由于人为理由所导致的护理风险。再者医院应该加强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训练与培训,在对儿科患者而进行的抢救的.时候,要逐步的训练护理人员的敏锐观察力和处理能力,增加她们的临床经验,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加强她们在以后的儿科护理工作中有效的处理每一个病历,强化护理的能力与水平。

  (二)加强制度的落实工作

  其次,还应该加强制度的落实,规避因制度落实不到位所引起的儿科护理风险。规章制度是预防出现事故的重要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该充分的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每一位护理人员应该严格认真地贯彻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医院的管理人员也应该督促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的检查规章制度落实的情况。如果出现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应该给予记过或者是处分,从而来督促每一位护理人员遵守规章制度。

  (三)积极与患者而家属沟通以及提高自身素质

  除此之外,儿科护理人员还应该积极地与儿科患者的而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沟通中尽量的使用和缓的预期,安抚家属的情绪,并且还应该主动积极地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运用温和的语气讲述患者的情况,让家属不要过分的担心。并且护理人员还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护理的责任心和积极心,并且在儿科护理中的工作中要有爱心,更加负责人的去做好自己的护理工作。

  三、结语

  虽然在现在的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这是对医院护理工作的考验与挑战,如果医院的护理人员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就会提高医院儿科护理的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的推动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文章从几个方面对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以及相应的策略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索,不仅对现在的儿科护理工作有着积极地现实作用,同时也会引发以后儿科护理工作的反思,为以后儿科护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做了更好地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J]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xx.05.

  [2]李艳玲;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河北职工医学学院学报,20xx.4.20.

  [3]缪微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xx.(42)

护理论文2

  【摘要】

  世界人口老龄话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发展目标,努力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老年人的医疗条件,给老年人完善的的护理环境。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完善护理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xx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xx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xx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三)我市老龄化现状和趋势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xx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35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比上年同期增加3.92万人,增长5.49%,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16.18%的比例,列全省第四位。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0.7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32%,占总人口的2.47%。预计到20xx年我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最高158万人,老龄化比例接近40.24%左右。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老龄人口数目及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具有发生某些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进入老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每天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都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60.2%,为总人口平均患病率23.7%的2.54倍。

  (五)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下述几点:

  1.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先期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的准备确不足,老年人的照顾、出行、就医等问题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2.有些单位发不出老年人的退休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造成老年人经济困难,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演变成大病。

  3.目前的医疗工作还是以各级医院为基础开展的,医院只把病人作为服务对象,没有把健康老年群体和易感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将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

  (六)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功效,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对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重视医疗工作,忽视预防保健工作;临床医师们重视个体病人信息,忽视群体病人信息;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患病情况、健康水平的.资料,对于各种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无法进行监控和分析,也就不能提出预防措施。

  3.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年龄成反比,并且多数患有多种疾病,住院率远远大于中青年龄段。像北京病人集中的地方,老年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住院难现象时常发生,给老年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取得一定成就不等于完善,对于老年人的就医护理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绍兴市中医院作为创三甲的医院之一,在老年人护理上已经有过硬的技术和高素质。笔者认为在老年人护理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做到精益求精,日益完善,作为绍兴市中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对于老年人护理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医疗政策上完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解决。

  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觉得老年人需求问题都要由政府解决,都由政府包下来。对于那些关系到老年人的基本自下而上需求,如:经济、医疗、合法权益等基本保障问题,主要应由政府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应由政府承担。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有病得医,住院能得到最大力度的护理。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个人需求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可以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来满足其需求。

  (二)在护理服务上的完善

  在护理服务上,配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1.作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拥有较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能针对患者的体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在各种不典型的临床反应症状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抢救和护理。

  2.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年人群多发疾病、疾病并发症多和一个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特点,对症下药。

  3.老年病人的机能衰退和疾病的长期复发治疗,使尿道、血管等器官变硬变窄,给医疗护理技术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操作不当影响技术效果。

  4.有耐心,做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除了具有一般医生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外,还有一份特别的耐心,不厌其烦的护理老人。

  5.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因病痛的折磨和社会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和孤独症。老年人特别喜欢回忆往事并向他人倾诉,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心理医护质量,用爱心去倾听老年人心声。

护理论文3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足的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怎样避免足部损伤及足部伤VI的处理,说明糖尿病足的严重性,强调绝对戒烟,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采取控制饮食,应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每月检测血糖变化以便调整药物用量。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的情绪乐观、开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预防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残的原因。糖尿病足主要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我院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收治的150例糖尿病足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7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一届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制定的糖尿病足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女98例。年龄48—86岁;糖尿病病程3—30年。

  1.3 临床表现下肢趾端疼痛、怕冷、皮肤苍白或发绀、肢端凉、水肿或干枯、颜色变暗、皮肤瘙痒,病足麻木及感觉迟钝或丧失,合并感染后,足部溃烂、坏死、创面经久不愈,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也可出现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其疼痛可导致夜不能寐。严重者皮肤出现水疱、血疱、糜烂、溃疡、坏疽或坏死等。

  1.2 诱因鞋内异物损伤2O例,足癣感染10例,烫伤1O例,剪趾甲伤10例,搓伤15例,局部外伤20例,搔抓伤lO例。不明原因55例。

  2 护理

  2.1 健康教育定期开展糖尿病足知识讲座,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和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预后;目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和效果;向患者讲解严格控制血糖、改善血脂代谢紊乱,解除血液的高凝状态对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性,并督促和指导患者按医嘱规范治疗和用药 。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比例,饮食宜清淡,少食多餐,指导低脂、低糖、低盐、高纤维素饮食。教会患者自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2.2 严格控制血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活动强度等因素,制定详细的饮食、锻炼计划。再加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作用,使患者血糖稳定在理想水平,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2.3 预防和控制感染保持足部清洁卫生,避免引起的再次损伤和感染。趾甲不宜过长,定期修剪,防止损伤。患者穿鞋、袜应清洁、柔软、轻便、舒适透气,不能擦伤皮肤,避免烫伤或摔伤,注意保持皮肤完整 。糖尿病患者每天用温水洗脚,水温在40℃ ~80℃ ,每次洗脚不超过10 min,洗完后用软毛巾擦干并检查足部。足部出现破溃或水疱时及时到医院诊治,清洁换药,选择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

  2.4 局部护理根据溃疡深度、面积大小、渗出多少以及是否合并感染来决定换药次数进行局部用药 。采用蚕食清创法逐步清除坏死组织,用庆大霉素16万u、山莨菪碱10mg、胰岛素8 u加生理盐水湿敷,每天换药一次。加强患肢的运动,以防肌肉的萎缩,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指导患者每天仰卧床上,作上、下肢连续屈伸运动,20~30 min,非负重运动和足部按摩。

  2.5 心理护理烦躁抑郁的不良情绪可引起体内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性激素的'分泌增高,进一步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足部的肉芽生长,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6 注意事项①识别糖尿病足的先兆症状,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局部感觉减退,有麻木或针刺感觉;② 了解糖尿病足的诱发因素:如遇到意外伤、鞋磨伤、烫伤、足癣等处理不当,均可导致足部溃疡、坏疽的发生;鞋、袜要宽松、柔软、透气,鞋带勿系的过紧;③温水洗脚后用软布吸干,认真检查足部,按摩足部以及下肢,注意涂润滑剂保护;④ 保持皮肤完整,防止冻伤、烫伤、擦伤的发生。

  2.7 运动指导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前列腺素分泌增加,血糖黏稠度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管理及教育,可有效地减轻或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是因长期高浓度葡萄糖致下肢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增强血管收缩,同时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机能不良,毛细血管底膜增生,导致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使血管腔变窄。血管功能异常,血液黏滞度增高,易致血栓形成,使下肢组织营养障碍,从而使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坏疽。治疗不及时,护理不适当或者保守治疗无效而且坏疽边界不清楚,将进行截肢术。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足的基本知识,包括糖尿病的预防知识,怎样避免足部损伤及足部伤口的处理,说明糖尿病足的严重性,强调绝对戒烟,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采取控制饮食,应用胰岛素及降糖药物,每月检测血糖变化以便调整药物用量。同时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的情绪乐观、开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论文4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念,明确了护理宗旨就是通过护理手段使病人适应住院环境,从而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儿科因其对象特殊,护理也有独特之处。怎样让患儿尽快适应治疗措施并积极配合成了摆在儿科护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具体病情尝试运用游戏的手段,拉近护士与患儿间的距离,对患儿病情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游戏的作用

  1。1 改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可增加患儿的安全感,也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护士采用游戏的方式扮演患儿的朋友可以拉进彼此之间的距离。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护理使病人能变被动配合为主动参与,融恰护患关系。从而使护理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更具有人情味且充满生气。护理人员也可以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有益于保护与增进护士的心理健康。

  1。2 游戏是与患儿沟通的最佳方式

  由于息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对疾病住院治疗的因果关系难以想象,因此在向患儿说明各种冶疗措施时需依赖各种辅助用具,如游戏绘画等,通过游戏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情绪,患儿通过绘画可尽情的表达其感受,除游戏和绘画外,还可运用讲故事,文字联想等技巧与患儿沟通。

  1。3 利用游戏时间观察病情,以利于治疗

  患儿入院后对所处的新环境充满戒备,很多的xx收集整理内心感受部不愿向护士透露,这时护士应和蔼可亲,与患儿一起做游戏看动画片,使患儿对周围的环境逐渐放松,以利于护士观察并评估他们的生长发育水平,患儿的活动能力以及对住院的情绪反应等,通过了解到的这些内容,可使护士更加熟悉患儿的身心状况,从而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1。4 利用游戏实施健康教育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小儿进行健康教育,可使小儿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获得卫生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

  1。5 创造愉快的治疗环境,减轻患儿的痛苦

  无藤隆的研究表明游戏能使孩子忘却痛苦,认识事物,促进身心发育,达到身心与环境的和谐Ⅲ。为此我们对病房进行了一些改革,在病室中增添了图书,玩具,录音机,并准备了儿童磁带。这样当息儿被送进病房后,护士用与息儿相适应的语言介绍病区环境,可以和息儿一起唱歌讲故事,沟通感情,使息儿见到护士后不再具有强烈的恐惧心理,输液打针的哭叫行为明显减少。

  2 游戏的运用

  2。1 建立娱乐室。护患共同参与游戏游戏是小儿护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日本2%的小儿病房设置游戏室。我科也设置了一间宽敞明亮饶有趣味的`娱乐室,内设有滑梯、翘翘板,并配有各种卡通玩具、布娃娃、皮球、电视、CD等。每天有固定的游戏时间,每个孩子可以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护士经常扮演成老师或朋友,甚至是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气氛与幼儿园十分相似。通过这些游戏进行交流,患儿对护士的恐惧逐渐消失,治疗时也变得顺从。

  2。2 鼓励患儿家长加入游戏。与孩子对于患儿来说,来到—个陌生的环境,家长就成了他唯一的依靠,家长的语言和行为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时要鼓励家长加入游戏,帮助缓解小儿情绪,从而创造—个良好的氛围,使患儿对护士充满友善和信任,以利于护理操作的进行。

  3 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3。1 根据患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游戏游戏的种类很多,常运用的有体育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音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应根据其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游戏方式。在选择玩具时除了根据小儿的年龄特点外,还应评估玩具的安全性,不给小儿玩带有危险性的玩具,如小纽扣,金属物品等,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环境确定活动量以及提供游戏材料,对于要限制活动量的息儿可给予他一些图画和积木等。

  3。2 尊重小儿的游戏方式对患儿要给予足够的游戏时间同时让息儿有反映其感受的机会。当息儿玩耍时,要尊重息儿,不能态度粗暴的中断游戏,在游戏结束前要适时的进行提醒,如果息儿不喜欢你所提供的玩具或游戏方式,可允许息儿自由表达,选择他所喜欢的游戏方式。

  4 讨 论

  4。1 使用游戏疗法应有分寸,应有所节制,方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首先患儿人院是因其身体疾病的缘故而游戏是辅助治疗方案的方法,所以要分清主次,注意游戏的时间及尺度,不能一味的满足患儿需求而耽误了治疗。其次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游戏手段,比如过敏性哮喘的病人就不能给予他毛绒玩具等存在过敏源的玩具。在具体的操作中,要针对具体病情具体分析,方能使游戏产生良好的效果。

  4。2 通过对小儿适时实施游戏护理,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职能,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关系,从而也大大提高了患儿对医务人员的信赖。另外。通过游戏的实施活动,增加了息儿及其家属的参与意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护理论文5

  第1篇: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措施

  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透析质量及生存质量,因此维护血管通路的通畅、保证足够的血流量,避免内瘘并发症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如何保护好内瘘,避免发生感染、闭塞、血栓形成、血管硬化等,以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临床资料

  选择20xx年8月~20xx年7月在本院行血透透析的58位长期终末期肾病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时间>1个月。男42例,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57.0±8.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肾病8例,多囊肾2例,其他11例,透析间期先后有11例发生内瘘闭塞,其中糖尿病4例,低血压2例,新瘘2例,压迫不当3例;有3例发生内瘘感染;2例为内瘘局部红、肿、热、痛,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另1例为糖尿病患者,内瘘局部红肿热痛,虽经积极处理,局部症状缓解但内瘘闭塞。

  2护理

  2.1新瘘的维护

  新患者缺乏内瘘维护的相关知识,心理上尚处于焦虑、恐惧期,无法面对现实;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新瘘维护的相关知识,并打印成册发给患者。①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嘱患者将内瘘侧肢体抬高至水平以上30°以利静脉回流,减少内瘘侧手臂的肿胀。②术后24h内密切观察内瘘通畅与否及全身情况,观察患者心率、呼吸是否有改变,高位内瘘有无胸闷心悸等症状,因高位瘘会直接导致患者心衰。内瘘侧手臂手指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如手指有无麻木,发冷,疼痛等缺血情况。内瘘吻合口处有无血肿,局部有无渗血。内瘘血管是否通畅。触摸内瘘静脉端血管有无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如触不到或听不到杂音,应查明是否局部敷料包扎过紧,以至吻合口及静脉侧受压,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③术后2周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促进内瘘早期成熟。每日用内瘘侧手臂捏橡皮健身球3~4次,每次持续10~15min或用止血带压住内瘘侧手臂的上臂,使静脉适度扩张充盈,每日2~3次,局部肿胀者可用热毛巾热敷内瘘侧手臂。④新瘘的首次使用最好等到8~12周再行穿刺,因过早使用易损伤血管壁,造成血管纤维化,管腔狭窄,血栓几率増加等并发症,使内瘘的使用寿命缩短;在原造瘘处行静脉内瘘修补术患者于2周左右使用内瘘。⑤掌握正确的穿刺法,避免定点、纽扣式及区域式穿刺,本科新瘘闭塞与穿刺失败有关。⑥第1次使用前最好行彩超检查内瘘侧血流量,血流量250~350mL/min为宜。⑦新瘘开始使用时,透析结束按压穿刺点时,操作者应用食指、中指轴线按压,用力宜适中,以能止血,但仍能感觉到搏动感为宜,同时应密切监测瘘口处震颤音,按压15~20min或不出血为宜。

  2.2防止内瘘感染

  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内瘘侧手臂清洁,透析当日穿刺处不宜接触水,尤其夏日应加强宣教,洗澡时应用邦迪保护针眼,外加保鲜膜固定;一旦被水污染立即重新消毒并更换邦迪,如己过24h针眼处仍有渗血或痂皮脱落者处理同前,本科发生的内瘘感染与患者透析日淋浴及没采取保护措施有关。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严格执行上下机操作流程,上下机时均应用碘附棉签消毒穿刺处2次外贴创可贴。无菌手套应一人一更换,避免手套直接接触穿刺部位。

  如内瘘处出现红肿热痛,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白醋+金黄散50g外敷(适用于皮温升高、局部红肿)每天2~3次,对肿胀明显者可用土豆片湿敷(适用于穿刺失败外渗)但要避开穿刺点。

  2.3防止内瘘闭塞

  尽早掌握内瘘闭塞的前兆:①触摸内瘘处,震颤音减弱或消失。②局部听诊杂音消失。③内瘘处红肿触痛明显。④透析时血流量不足。

  内瘘闭塞的常见诱因:①低血压是致内瘘闭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由于透析间期体重増加过多,超滤过多导致透析过程低血压,是本院血透患者发生动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有口服降压药不当导致血压过低致内瘘闭塞。②糖尿病、高血压和多囊肾患者年龄较大,存在血液黏滞度増高、营养不良、动脉硬化、内瘘发育不良等因素,容易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糖尿病一直被认为是内瘘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观察8例中发现有4例糖尿病患者,考虑与糖尿病患者血液黏滞度増高、心血管不稳定易发生低血压以及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本院发生内瘘闭塞糖尿病患者约占40%。③内瘘使用过早,反复穿刺失败,按压不当。④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好,血管太细,血流量不足。⑤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不好,早期又没有及时锻炼。⑥内瘘处穿衣过紧,或长时间压迫,本科有3位患者长时间压迫后导致内瘘闭塞。

  预防内瘘闭塞:①口服降压药时应每天监测血压,如降至正常水平应及时调整,新建内瘘者血压不宜过低以正常高限为宜。②教会患者常规每天监测震颤音2~3次,如有异常尽早治疗。③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④向患者讲解水过多的危害,短时间内脱水过多会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容易发生低血压,使血液黏稠度増加,易形成血栓致内瘘闭塞。⑤按压不宜过紧、过久,一般以15~20min为宜['如凝血功能异常者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按压力度应适中;患者应避免穿过紧的衣服。⑥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宜采用绳梯式穿刺法,定时更换穿刺点。⑦糖尿病患者宜控制好血糖。

  第2篇: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的护理干预措施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是目前公认的血液透析患者最佳的血管通路。内瘘堵塞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与患者的原发病、全身状况、血管条件、透析并发症及内瘘的护理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旨在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堵塞可能的原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北京市普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xx年1月?20xx年12月使用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09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61岁(31~91岁),透析程(11~180)个月,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例,高血压性肾损害例,肾小球肾炎例,多囊肾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费森尤斯4008S、4008B机,费森尤斯FX60透析器进行透析治疗。透析治疗模式为3次/周,4h/次,血流量200?250ml/min。

  1.2研究方法

  1.2.1内瘘监测方法对109例行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20xx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动静脉内瘘患者进行血管通路监测,了解人工动静脉内瘘状况,包括瘘口大小和测量内瘘口的血液流速度,同时判断瘘口有无狭窄、血栓和瘤样扩张等并发症。

  1.2.2内瘘堵塞的判断标准①瘘侧震颤消失,触之无搏动,听诊器听诊无血管杂音[1]。②触摸内瘘处搏动减弱或消失;③内瘘处红肿触痛明显;④造瘘处皮肤温度变低;⑤透析时血流量不足甚至消失。患者内瘘完全阻塞并无侧枝循环形成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内瘘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频谱消失。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f±s,表示,计数资料已百分数表示。

  2结果

  2.1患者的一般情况

  109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6.40±13.60岁,透析龄9.20±4.50年,超滤量2.14±0.20Kg,透析中平均血压136±14/74±8mmHg,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48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8例,肾小球肾炎27例,多囊肾6例。瘘口的血流速度231.71±19.73cm/s。

  2.2内瘘阻塞情况

  109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血管内瘘堵塞10例(9%)。10例血管内瘘堵塞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9.1岁,平均内瘘使用时间31.7月,内瘘阻塞的0原因为3例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例过度超滤,平均超滤量大于总体质量的5%;1例压迫时间过长1小时。2例血管条件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内瘘血管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或仅见少量血流信号通过。

  3讨论

  导致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患者自身条件不足所致,也可以是护理措施不当造成。正确的护理对预防和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堵塞,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我院透析患者血管内瘘堵塞可能的原因,我们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3.1血管条件差

  由于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病不同,某些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常有外周血管的硬化、狭窄及内膜损伤等状况,血管内瘘存在先天不足。自身血管条件差是内瘘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穿刺针粗,患者血管细、深、脆性増加,血管硬化,均亦导致穿刺失败。护理人员技术原因可能与工作人员紧张穿刺,穿刺前未充分评估血管情况,工作量大,仓促穿刺,导致穿刺失败内瘘堵塞。本文2例因血管条件差而发生内瘘堵塞的患者均属这类情况。

  对此在护理方面,首先穿刺前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感受,并认真回答患者的问题,使患者精神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其次维在内瘘使用前,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鼓励患者对造瘘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加快内瘘成熟。护士在每次穿刺前应充分评估血管情况,血管走向,血管管壁的薄厚弹性及透析前有无感染、狭窄及其他并发症。切勿盲目进针。对穿刺有困难者,可于血管上方短时轻扎止血带,或穿刺前先行热敷,使静脉充盈。

  护士应定期反复评估内瘘的发育和流量变化。透析器或管路经常性凝血(每月发作1次以上)、内瘘穿刺困难(通常是狭窄引起)、拔针后穿刺点止血困难(发生在拔针后20min以内,常常是由于通路内压力过高所致)以及手臂持续肿胀等,都提示内瘘狭窄的存在,然而这些现象常是通路功能衰竭的晚期表现。血流量的变化是瘘管通路开放或血栓形成的最好预示,透析时血流量不足常提示内瘘动脉端狭窄或血栓形成。透析时静脉压力过高或出现内瘘所在的肢体疼痛提示内瘘静脉端狭窄或血栓形成。护士在平时的工作中严密注意观察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透析机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等压力值的变化,发现异常应立刻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进行检查及干预治疗。

  3.2过度超滤

  在造成内瘘堵塞的因素中,透析期间过度超滤约占50%,本文资料表明由此所致的内瘘堵塞占40%,是最主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是相适应的,血液透析时由于超滤作用,患者体内潴留的水分短时间内排出,患者血容量减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很大,组织间隙水分如不能很快补充到血管中,血液粘稠度増高,这一状况与超滤量直接相关。超滤量过大,当脱水速度大于毛细血管在充盈率(0.25ml/(kg?min),过度超滤指脱水总量超过体质量的5%,脱水总量超过体质量的6%?7%时易引起低血压。透析中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者是平均动脉压降低10mmHg以上并伴有低血压症状,透析中因过度超滤发生低血压可致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而诱发血栓形成,内瘘堵塞。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使患者,特别是新近开始透析的患者充分理解“干体质量”的概念,以及水分对于透析患者的重要性,患者的干体质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患者摄入水分的量、季节、透析充分性,营养状况、大小便、衣服、进食的影响。临床工作中应针对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向患者解释透析目的、有关干体质量的概念、食物种类的选择和控制水钠摄入的重要性;讲解监测体质量及控制体质量増长的重要性。磅体质量时衣物应一致,排空大小便,减少人为因素对干体质量的干扰。明确透析间期体质量増加过多及透析期间过分超滤的'并发症及危害,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教育患者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増长的方法,如每日定时测量体重,并根据体重变化调整饮食。在2次透析期间,患者増加体质量最多不超过2.0~3.0kg要向患者反复解释减少水摄入的重要性并严格要求执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内瘘堵塞的可能性。

  3.3多次定点穿刺

  正确维护和使用动静脉内瘘对减少并发症,提高其长期开放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长期反复多次定点穿刺,易在穿刺部位形成假性动脉瘤,局部产生涡流,损伤血管内膜,引发血栓形成,内瘘堵塞。本中心由于穿刺不当,反复穿刺,造成内瘘堵塞2例。

  对护士进行教育,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内瘘的使用要有计划,一般从内瘘的远心端到近心端,进行阶梯式穿刺,然后再回到远心端,如此反复。不轻易在吻合口附近穿刺,内瘘动脉端采用离心穿刺方向和向心穿刺方向交替进行,并进行“绳梯式”穿刺,静脉端均在非内瘘静脉血管上进行向心性穿刺。其中,反穿要求穿刺点距离吻合口>3cm,穿刺方向为离心方向;顺穿要求穿刺点距离静脉回路穿刺点>5cm,穿刺方向为向心方向;要求顺穿和反穿交替进行,离心和向心穿刺交替进行可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研究表明,顺反穿不仅可减少内瘘假性动脉瘤和狭窄发病率,还可増加穿刺内瘘范围,因而可以最大限度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穿刺病人血管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内瘘穿刺要“一视二触三听”消毒一点,穿刺一点,固定一点,动静脉之间穿刺针最好距离6cm,要求护士用直尺测量穿刺点距离,并详细记录在透析记录单上/‘绳梯式”合理安排穿刺点,穿刺点均匀分布在血管上,使整个血管均有扩张,不产生狭窄,不断改变穿刺点,禁止定点反复穿刺。

  3.4压迫不当

  透析后穿刺点加压止血非常重要,特别是新瘘使用时,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不能完全阻断血流,护士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按压部位要准确,压迫位置在血管进针处,而不是皮肤的进针部位。②要等穿刺针完全拔出后立即按压,防止穿刺部位发生血肿。③穿刺点的压迫不要过紧,以不出血且在止血绷带后近心端触摸有血管震颤为宜。④一般压迫时间为15?30min,不少于15min,对于新瘘及凝血机制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本中心1例内瘘堵塞是由于压迫不当,时间过长引起。

  总之,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定期对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监测动静脉内瘘的有效手段,如出现并发症,适当处理可延长内瘘使用时间。维持内瘘的正常功能和长期通畅,预防极为重要,定期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保护内瘘的基本知识,増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是和自我护理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在穿刺前进行有效的沟通,认真的血管评估并给与恰当的干预,是延长透析患者生命线的重要因素。

护理论文6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网络教学在传统教学上应用的越来越广范,网络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内容的陈旧、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足的情况,结合多媒体可以让传统教学更加生动,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护理学上结合多媒体教学,让教学手段更加新颖,从多方位、全方面、多角度上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尽可能的使学生记得住、记得牢,进一步加深印象,从而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的到更好的运用。

  二、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

  护理学教育是现代医学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是一个学科的总成,其中还包括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等学科,现有的护理学教育体制是以传统教学体制为主,它有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缺陷,缺乏灵活性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满足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长久学习的需求。多媒体教学在实际应用上弥补了传统护理学教学所缺乏的灵活性,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对护理学不同的分科要进行不同的多媒体教学,例如,外科护理学知识点与基础医学知识联系紧密,一些知识学生忘得快、记不住,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就应该把相关的知识点及时展示出来,添加一些动画、插图让学生们增加学习兴趣,从而更好更准确的记住相关的知识点。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过于抽象、难以描述,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有趣,更生动的表现出来,让学生们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

  三、多媒体在护理学教学里利与弊

  首先,无论是传统的护理学教学,还是先进的多媒体教育,其共同目的`都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是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很好的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但是、不是在老师没改变自己的传统教观念上,只要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就可以行的通。运用多媒体提教学,首先就要把传统护理教学模式创新、做出相对的调整,优化教学方式,让二者可以有效地结合。其次,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护理教学,教师还是应该占据到主导位置,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生动的补充多媒体课件可能遗漏的知识点以及事例,穿插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具体、更形象的记住所学的知识。

  四、多媒体教学的优化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依旧喜欢传统方式,喜欢写板书,而不喜欢用电脑课件,针对护理学学生不仅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接触过临床,没见过真正意义上的病人,传统护理教学中教授的知识,都是老师的口头叙述,即枯燥学生又不感兴趣,应该加入一定量的实践课程。多媒体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一些相关的图片、图像、病例、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直观的显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尽可能轻松有深刻的理解中学习内容。运用良好、适当的护理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树立良好的工作和服务态度,传统护理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素养,适应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多媒体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让二者有效的结合、相辅相成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何有效的、正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护理学教学,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就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及传统教学的使用,这样就要不断的加强理论的学习,数量的掌握运用多媒体工具及技术特点,打破传统教学的理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找寻新的教学方式及手段,让学生在轻松不拘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五、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完善的,在实际教学中不要死板的、机械的运用,要把各种教学手段灵活的运用,发挥各自的优点,让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的护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护理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运用多媒体教学,取长补短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达到提到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丽,马荔.大学化学分析网站的模式分析与设计[J].化工高等教育,20xx(2):34-36

  [2]刘天穗,陈亿新.基础合成实验教材和教学网站的建设与实践[J].广东化工,20xx,38(2):197-198.

  [3]高艳玲,李琳,张永祥,等.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线教育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xx,3I(2):163-165.

护理论文7

  摘要:目的:根据临床护理情况,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112例,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均分入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为优质护理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降低,其对治疗过程中的沟通交流、环境态度、病区环境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等的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可显著改善常规骨科护理中的缺陷,减少意外发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理;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目前社会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和康复要求也日益增强。而目前医院骨科患者大多都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导致机体受到损伤的,损伤发生多属意外,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1]。加之骨科患者大多都失去了生活自理,需要更多的照顾,因此,骨科患者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选取了112例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服务,以期从各自的护理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一个最适于骨科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112例患者均属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男62例,女50例;年龄为15~85岁,平均年龄为43.2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根据其自我意愿选择入组,行不同的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56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后行常规护理,有专门的护理管理小组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和有效治疗,并在患者入院、住院和出院前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观察组56例患者除予以上述常规护理外,还给予优质化护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入院前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夜间护理等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1.3评定标准

  满意度评定标准主要从患者对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沟通交流、环境态度、病区环境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评定,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满意度等级主要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为保证研究数据准确,所得数据均取3次以上基于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算所得的平均值,运算应用描述性分析及推断性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29%。说明相对于常规护理,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更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

  2.2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生了不良事故共计1次,而对照组有5次,说明了优质化的护理服务也可降低不良事故的发生。

  3讨论

  对医院而言,骨科科室是一个兼具有强大工作任务量及独特性质的科室,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是属于车祸性创伤或事故性创伤,患者的伤情较为复杂。加之大部分骨科患者都伴有大出血,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恢复、休息[3]。有研究表明:在患者术后恢复期间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随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深入,各种护理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是一种贯彻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要求相关医护人员能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既重视患者的医疗问题,还要意识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必要需求,力争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一种较为全面、安全有效的优质化服务。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了有效的优质化护理服务。①入院前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其心理状态较为复杂,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患者在入院时都会带有巨大的疼痛感,其入院的时间相对较为短暂,因此其很难适应医院内部的陌生环境。加之大部分的骨科患者在入院后都会进行牵引术、石膏固定等常规骨折处理,心理恐惧感会倍增。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对其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感,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护理人员也可以主动的为患者介绍医院的医疗资源情况,对患者现有的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及病情可能发展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以方便医师进行有效诊断[4]。②术前护理。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应该对自我病情进行大致了解,医护人员应该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进行手术。护理人员也应该尽量的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整个手术过程,要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向医师倾诉术中感受,以帮助医师做出准确治疗。③术后护理。对骨科患者而言,术后护理的重点在患者手术部位的处理,因此需要选用硬板床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对部分四肢进行了手术的患者,可选择使用合适的支架和固定带以抬高患者患肢,帮助患者血液回流。在对患者进行石膏固定时,也必须反复确认外固定石膏的舒适度,以减少石膏对患者肢体的压迫[5]。相关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对患者的组织愈合新生情况进行有效观察。护理人员术后也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对手术较为成功的患者,应尽快告知患者于其家属,以增强其对自身疾病恢复的信心,同时也需要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以保障患者情绪稳定,促进疾病康复。骨科患者的术后恢复常常伴有复健,护理人员应该详细的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并告知其正确的训练方法,适当鼓励患者运动患肢,积极配合术后的后期治疗。④晚间护理。夜间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患者床铺的整理和检查,查看所有床边设施、设备是否都能够进行正常工作。夜间工作期间也可适当与患者进行交流,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6]。通过优质化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该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也相对较少。优质化护理服务的推广,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也得到了骨科医师和护理人员的良好回应。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工作人员大都表示在研究期间,优质化的护理服务同样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它要求护理人员在高要求下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也能提高自我工作效率。将优质化的护理服务贯彻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得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就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增加了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的了解速度,护理人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高了整个科室的护理质量,对患者、护理人员、医师及医院等都是极其有益的。综上所述,护理工作是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模式需要进行有效改进,以优质化的护理服务作为“人性化”护理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对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骨科临床上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则能够让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系统的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进病情的良好恢复,增进了医患感情。

  参考文献:

  [1]吴焱,靳晚玲,赵海英.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3(13):103-105.

  [2]陈帆,王春燕,罗雪玲,等.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老年股骨头置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4,12(15):1103-1104.

  [3]徐丽,高宇清,孙艳杰,等.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医院门诊患者就医流程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12(10):1222-1224.

  [4]张明,谢旖静,吴军玲.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骨科老年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6):995-996.

  [5]童莺歌,李云霞,田素明,等.骨科大手术后接受硬膜外镇痛和防栓治疗患者安全护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J].护理与康复,2012,11(11):1068-1070.

  [6]张微微,吴舟娜,应红芳.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8):1332-1333.

护理论文8

  双额叶脑挫裂伤是一种常见的颅脑损伤,其病情发展、变化特殊而易被临床忽视,至病情恶化发展为脑中心疝时,常使抢救措手不及而错失治疗良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及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其临床表现和特点,采取提前干预措施,把握治疗良机,对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临床资料

  1.1—般资料我科20xx年1月~20xx年1月共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158例,其中男105例,女53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45.5岁。致伤因素:车祸伤123例,高处坠落伤23例,打击伤12例;07例枕部着地引起的对冲伤,51例为前额部引起的对冲伤;伤后并发脑中心疝48例,其中入院时发生脑疝8例,迟发脑疝12例,余均发生在伤后5~10d。

  1.2临床表现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66例,9?12分80例,<8分12例。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躁动、精神行为异常等,其中有23例经脱水、止血等治疗头痛加重,呕吐加剧,意识障碍加深,并有呼吸、曈孔、尿失禁等变化。

  1.3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CT扫描:双额叶均有不同程度散在的点片状挫裂伤灶,其中150例入院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48例脑中心疝中除8例入院时已发生脑疝者,余下有38例在复查CT时示:脑挫裂伤不同程度扩大,双侧脑室、环池、四叠体不同程度受压变小或消失。

  1.4结果非手术治疗89例。手术治疗69例:均行额叶冠状切口双侧开颅清除血肿或坏死组织,并双侧去骨瓣减压。158例中半年后恢复良好。

  2护理干预

  2.1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在传统的病情观察中,曈孔是否不等大,光反应是否迟钝和消失,会引起注意,而曈孔缩小往往不会引起警觉,且此类患者CT显示中线无偏移,因而易被临床没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忽视而酿成后果。因此,应将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列为“临床重症”,对其高度警惕,并作为重点观察,重点交班,重点处理的对象,避免发生脑中心疝。—旦发生能及时有效的抢救。

  2.2掌握临床特点双额叶脑挫裂伤,其挫伤的脑组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脑水肿或脑中心疝的形成,使颅内压急剧上升,颅内压上升可降低脑灌注压,形成恶性循环。但由于双额叶脑挫裂伤不同于颞叶,当局部受压时不易首先出现压迫一侧出现小脑幕切迹疝,而是大脑镰双侧压力相互抵消形成压力梯度,压迫脑中线结构。使脑中线向下移位至中心疝形成。脑中心疝是指幕上病变压迫中线结构(丘脑、第三脑室、丘脑下部、上部脑干等位于脑实质内部中线结构的一些重要组织)使之移位,由此产生临床症状有顺序性变化的一组综合征。Plum根据意识障碍、呼吸、眼球运动、曈孔对光反应、运动体症等将脑疝分为四期:即间脑期、中脑一脑桥上部期、桥脑下部一延髓期、延髓期。Plum还认为:由于下丘脑下移产生的Honer综合征,是早期脑中心疝的明显表现。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脑中心疝病人均为双侧曈孔缩小为首发症状,因此,尽管患者意识障碍不明显,头眼反射正常,但双侧曈孔缩小至1~2mm,光反应存在或迟钝,肌张力增高及病理症阳性,时有伴精神、行为异常、小便失禁等现象时,要高度警惕,此时便是脑中心疝的间脑期重要标志,是抢救治疗及时有效的最佳时机。

  2.3正确使用脱水剂由于此类患者脑水肿范围广泛,水肿高峰持续时间长一般1~2周,有时持续更长。脱水剂除了应用甘露醇外,应加用白蛋白,速尿等,不可也不应盲目过早、过快减量。本组有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用甘露醇3d后改用甘油果糖1d,即出现意识淡漠,头痛加重,小便失禁,汇报医生,加用速尿和白蛋白,并做好术前准备,30min后,患者意识好转,加强脱水后,半个月治愈出院。Kauf-mann等认为,血脑屏障广泛破坏后,甘露醇等脱水剂药物会渗出到脑挫裂伤处,血管外组织脱水效果明显减弱,甚至引起反跳。因此,在使用脱水剂期间,要严密观察脱水剂的效果,特别是听取患者有头痛是否好转的主诉十分重要。

  2.4熟悉要点观察(1)询问致伤原因:特别关注以枕部为着力点的减速性损伤、对称性额颞叶挫裂伤及合并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这些致伤因素易发展为脑中心疝,应引起重视;(2)重视间脑期表现:童孔缩小与丘脑下部交感神经中枢受损有关,但同时要排除使用镇静剂所致,潮式呼吸与间脑功能有关,肌张力增高和病理征阳性主要与内嚢纤维受损有关,因此,要密切关注上间表现,为抢救争取时间;(3)分析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进行性头痛加剧,呕吐频繁,并出现烦躁、精神、行为异常、小便失禁等常是脑中心疝的先兆或已进入脑疝间脑期,此时应结合意识,曈孔等变化,及早汇报医生;(4)了解诱发因素:癫痫的发作、脱水剂的减量、气道的不畅等均能诱发、加剧脑中心疝的发展和发生。本组有5例因上述原因诱发了脑中心疝的形成,其中2例癫痫发作,2例停用脱水剂,1例减量和换用温和脱水剂,因此,在停用、换用、减用脱水剂时要重点观察,重点交班。

  2.5加强病情监护无论有无意识障碍,应常规使用多功能监护仪,每15?20min观察神志、曈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并记录对比,当患者意识出现轻度变化:清醒转朦胧、烦躁,曈孔缩小,光反应迟钝,血压上升等,预示脑中心疝已形成。此时应快速推注甘露醇并做好术前准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至中脑、桥脑上部损害。术后要:(1)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SP〇2在0.95以上,必要时气管切开,以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保护和恢复脑组织功能;(2)积极处理中枢性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使用冰毯机降温;(3)调节水电平衡,维持血糖稳定,减少含糖物质的输入,防止创伤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继发性脑损害;(4)重视营养支持,尽早肠内营养。

  3小结

  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病情变化复杂,发展成脑中心疝预后不良。通过采取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重视专业知识的培训,配合严密的临床观察等护理干预策略,避免了传统神经外科观察意识、曈孔的误区,为预见脑中心疝的发生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临床抢救治疗赢利了时间,提高了疗效。

护理论文9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性护理正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护理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院对20xx—20xx住院的120列骨折患者心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并采取心理性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心理表现

  (1)恐惧心理:患者由于外伤原因造成骨折,多有伤肢肿痛|、运动障碍,伤口出血,患者担心会不会致残,能否与发前一样工作或学习;其次害怕治疗失败,因此会出现恐惧的心理。

  (2)焦虑心理:骨折患者入院进行骨折肢体固定后,表现出急于治愈出院,急于下地活动,不遵守医嘱进行功能锻炼等焦虑不安的心理。

  (3)急躁心理:骨折患者入院时由于疼痛和活动受限而产生急躁心理,要医生尽快进行手术、复位治疗,要求立即止痛,病情稳定就急于下床活动等。

  (4)担心怀疑心理:一些患者入院后常常会怀疑自己的病情、治疗、愈后,担心功能恢复不良及是否能承担利得起治疗费用等。

  (5)孤独感:患者离开家庭和单位,住院后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环境,和医护人员及周围陌生患者交流交流的.机会也较少,很容易产生孤独心理。有些患者感到度日如年,对亲人的依恋,以及疾病的痛苦,长期住院生活单调,无聊、乏味是患者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护理

  (1)、早期患者心理护理

  刚入院的患者由于疼痛及活动受限,对芊院周围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不熟悉,所以会表现生恐惧、急躁、无助的心理,长处于寂寞、空虚、苦闷中。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入院患者要热情接待,主动介绍芊院的有关情况、环境,介绍主治医生、负责护士的人员、特点,并把患者介绍给病友,合其和大家和睦相处。而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康复。同时护士应多接触患者,特别是责任护士,要经常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其民理状态,了解其心理所需、精神所需和生活所需,尽一切可能给予满足。在各项治疗护理操作中要精熟练,使患者从怀疑到信任,形成安全感。使患者吃得香、睡得着,为骨折顺利愈合奠定基础。

  (2)中后期的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表现出急于求成心理,这样不仅会影响骨折的顺利愈合,甚至造成患处再次损伤。因此,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治疗方案,并正确指导关节与肌肉的功能锻炼。另外由于骨折部位经牵引固定,活动受限制,患者常常怀疑会不会致残,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故而要用通俗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讲解骨折的愈合过程和其中科学道理,并指导和协助其进行恰当的调养和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不时地进行鼓励,并介绍典型的治愈病例,更使其坚定治疗信心,从而主动积极配合治疗。由于患者长期处在医院这种单一环境中,对外界信息不灵,为消除患者孤独感,医院要在保障病情治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安排一些文娱活动和允许亲属经常探视或陪伴。

护理论文10

  脐炎是围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脐部炎性反应的总称,通常由脐部护理不当或院内感染引发。以厌氧菌为主的病原微生物通过新生儿脐断端入侵感染引发炎性反应,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败血症,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正确的新生儿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发生相当关键。本文回顾了20xx年1月~20xx年12月在我院正常分娩的25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脐部护理方法,通过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探讨不同脐部护理法对预防新生儿脐炎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0例新生儿,均经阴道或剖宫产正常分娩,无宫内感染,其中男119例,女131例,足月儿236例,早产儿14例,Apgar评分均多8分,体重均多2500g。随机将其分为I组和n组,各125例,给予不同的脐部护理法,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Apgar评分及体重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脐部护理方法:断脐,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即用5%聚维酮碘消毒脐部皮肤,脐带根部用气门芯结扎,在距结扎处左右剪断脐带,并挤尽残留血液,脐带断面用5%碘伏消毒,残端用无菌纱布覆盖,每次沐浴后I组新生儿,给予5%碘伏消毒脐部皮肤,包括脐根、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24h后完全暴露脐部;n组新生儿,给予75%乙醇消毒脐部皮肤,24h后完全暴露脐部,48h后根据新生儿脐带干枯程度,行二次断脐,注意气门芯要离开脐带根部受压处2,操作人员用左手上提牵引线,在与腹壁呈30°左右的角度按顺时针方向剪除脐带残端,消毒脐部皮肤后,贴上脐贴,24h后暴露脐部。

  评价方法:本组采用护理人员评价和家属评价的综合评价法,新生儿住院期内由护理人员根据其脐带、脐窝及脐周皮肤情况评价,出院后,由家属根据护理人员教授的检查方法评价,并通过电话或复诊告知护理人员,由护理人员记录整理总结,并实施综合评价。

  1.3统计学处理:对资料实施统计,并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数据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的方法,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n组新生儿行二次断脐处理后,相较于I组新生儿,其脐带平均脱落时间短,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发生情况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二次断脐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3讨论为新生儿断脐后,脐带残端为开放性创口,其内原本血运丰富,停止供应一段时间后,脐带逐渐干枯、硬化,最后自然脱落,脱落时间一般在7d左右,创口愈合一般在10~14d左右3。脱落过程常伴有少量胶质分泌物,易滋生以厌氧菌为主的病原菌,引发脐部感染。因此护理时要注意保证脐部干燥,及时清除脐部分泌物和消毒,以减少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新生儿通常仅住院5d左右,出院时部分新生儿的脐带未能完全脱落,因此,家庭护理很重要,护理人员应对新生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告知家属重视脐部护理,定期消毒,勤换尿布,沐浴时注意,嘱咐家属若发现脐部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渗血等情况,或15d后脐带仍未自然脱落,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脐部感染,甚至更为严重的疾病。

  本组研究发现,I组新生儿并发脐部出血和脐炎情况较多,因为该组用5%碘伏为新生儿消毒,碘虽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繁殖,但其同时具有较强的保湿作用,不利于脐部干燥,易致脐部渗血,诱发脐部感染。n组仅有1例新生儿因家属护理不当引发轻度脐炎,该组用75%乙醇为新生儿消毒脐部,乙醇易挥发,可保证脐部干燥,而结合二次断脐可有效的减少脐带的自然脱落时间,减少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并发情况(P<〇.〇5)。但要注意时间应选在新生儿出生后1~2d左右,视脐带的.干枯情况而定,若选在24h前,脐带潮湿,未完全干枯,且血管闭塞不完全,导致剪脐后,残端渗血,加剧细菌繁殖;若超过48h,脐带完全干燥,并开始出现硬化,断脐时,操作人员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剪脐位置的控制也很重要,要注意避免气门芯结扎位置过高6,导致脐留过长,增加剪脐难度;剪脐要细致彻底,防止残端遗留过多,或并发出血,加剧发生脐部感染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新生儿脐部护理在传统的护理基础上,可加入二次断脐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脐部护理效果,减少脐带的自然脱落时间,减少脐部出血和脐炎的并发情况,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护理论文1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ntitis,IE)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的大动脉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感染性心内膜炎按临床病程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类。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增加,人工瓣膜置换术、植入器械术以及各种血管内检查操作增加,IE呈显着增长趋势。从病理报告来看,我国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居最前列。本病死亡率高、预后差。如何对IE患者开展全面而有效地护理,成为了目前一个急需探讨的课题。我科对住院治疗的9例IE患者实施优质化整体护理,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了针对性地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xx年1月一20xx年2月共收治IE患者9例,均符合改良的Duke诊断标准;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3.8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3例,瓣膜移植术后3例。9例患者内科住院天数平均为24.7d,其中6例经胸超声检查可见瓣膜赘生物,2例可见瓣周脓肿;6例血培养阳性,其中5例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为链球菌。9例患者中,1例因脾大重度贫血转往综合性医院治疗,1例转往外院手术治疗,其余7例经内科治疗好转后转至我院心外科接受换瓣手术治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由于IE患者反复出现发热甚至高热,同时伴有发作憋气等不适症状,造成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存在焦虑、恐惧,对治疗缺乏信心。护理人员要主动、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有初步了解,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家属做好沟通,尽可能多让家属了解IE合并心衰的治疗过程,鼓励家属参与病人的心理护理,为病人提供家庭支持系统,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信心。

  2.2抗生素的使用及管理

  2.2.1抗生素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考用药指南,遵循药物半衰期,严格规范给药时间,抗生素现用现配,责任护士每班认真交接,输液标签注明给药时间,保证患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IE的治疗中,多数病例需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两种抗生素不能同时输注,中间需有效冲管。由于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易致二重感染,应注意观察有无腹泻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及时汇报医生。本组患者中1例因出现肝功能异常加用保肝药物,继续抗生素治疗。

  2.2.2静脉的使用及管理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根据输液量选择合适的静脉,如患者同时持续输入其它抗心衰及营养支持药物,则应再建一条静脉通路,以保证抗生素能按时间输入。选用输液泵给药,以保证药物在规定时间内匀速持续输入,同时避免单纯重力输液因肢体改变造成液体不滴、液速改变。责任护士按护理级别每小时巡视病房,确保输液泵运行顺利,及时排除输液故障,检查输液管路是否畅通,交接班时观察输液量、余液量是否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输液过程中要观察穿刺处皮肤情况,严防渗漏,确保药液顺利输注。本组患者中1例因合并心衰双上肢水肿采用深静脉穿刺,其余8例均采用外周留置针,治疗过程中未发生静脉炎及渗液情况,未出现用药不良事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2.3一般护理

  2.3.1体温过高的护理IE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40.5°C。我们首先要做好体温监测,每4h测量体温并记录,同时做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感到被关心、重视。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一般采用温水擦浴,注意患者的舒适,保证被服及衣裤干燥平整。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超过38.5C给予安痛定肌注,观察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2.3.2抽取血培养的时机血培养阳性是诊断IE的主要标准,采血时机的选择和采血量的多少对血培养的阳性率有很大影响。对怀疑IE的患者,应在患者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并且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过或未使用过抗生素的血培养瓶,如采血针为头皮针式,在穿刺成功后应先采集需氧瓶再采集厌氧瓶,如使用20mL注射器则反之。采血量每瓶10mL。本组患者中6例血培养阳性,为诊断提供了依据。

  2.3.3基础护理及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尽量安排单间病室,考虑患者情感需要允许一名家属陪伴。责任护士首先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同时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时保证患者卧位舒适,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静脉补充白蛋白,请营养科医师会诊制订食谱,营养食堂配送一曰三餐,保证患者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4.1心衰的护理心力衰竭是IE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本组患者依据NYHA分级:心功能F级3例,心功能I级6例,2例患者入院时双下肢水肿。治疗期间均给予鼻导管吸氧,2?3L/min,责任护士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在保证患者营养摄取的同时限制摄入过多水分,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强心、利尿药物治疗并观察用药效果。本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无憋喘等不适主诉,下肢水肿消退。

  2.4.2其他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IE患者并发症大部分由赘生物脱落所致,常见的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肺栓塞等。20%?40%IE患者可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包括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约为30%。如患者诉头痛、腰痛、肢体活动障碍或出现意识障碍、尿量减少应高度警惕是否有栓子脱落,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赘生物脱落所致的并发症。

  3小结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IE呈显着增长趋势,并且致病菌已由链球菌居多转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对IE患者的护理中,临床护士需要做好抗生素的应用管理,掌握血培养的抽取时机、注意事项等以协助诊断,协助医师为患者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心功能;同时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帮助其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争取时机、打好基础。

护理论文12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我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易感因素,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护理毕业论文提纲如下:

  1临床资料

  1.1收集本科住院的患者**例,均符合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本组**例院内感染中,31例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26例,败血症12例,口腔8例,泌尿道5例,皮肤4例,肛周2例。有52例在病程中送血、痰、尿、粪、咽拭子检查,送检率为59.09%。有48例阳性标本,4例未检出病原菌,其中G+菌22例,占45.83%,G-菌11例,占22.92%,真菌15例,占31.25%。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占12例。

  2感染因素

  2.1与化疗强度有关

  2.2与白细胞数有关

  2.3与使用抗生素有关

  2.4与侵入性操作有关

  2.5与住院时间有关

  3护理对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1切断感染途径

  3.1.1空气的消毒

  3.1.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1.3洗手

  3.1.4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3.2预防内源性感染

  3.2. 1口腔、鼻腔含漱与口腔护理能保持口腔清洁,使常寄居于口腔的微生物脱落,能预防口臭与感染。

  3.2.2外耳道、肠道用3%双氧水滴耳液滴耳,1次/d,然后用干棉签揩干、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3.2.3皮肤、肛周修短指甲、头发,定期药浴,每周1~2次,用1∶2000洗必泰进行床上沐浴;每天更换消毒衣裤,保持清洁、干燥、舒适。

  3.3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不正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增加医院的感染率。

护理论文13

  1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1学校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性首先在教学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学校一直沿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即基础———临床———实习,这种模式在客观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课堂、实验教学与临床的脱节,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对称。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一直沿用过去的比例与标准,仍然按照专业课与基础课一比一的比例进行教学,这样导致了专业课教学时间的严重不足,根据护理工作特点所需要的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人文知识设置较少,从而缺少了对学生职业思想、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职业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专业素质不高。第三表现为学校经费支持不足,学校对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投入的不足也是直接导致妇产科实践教学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2教师自身素质的低下首先,在专业技能方面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学校的教师虽然都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教学几十年,他们虽然有着良好的理论功底,但由于当今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导致很多教师对当今先进的设备、仪器一无所知,从而根本无法适应教学要求。第二,少数教师综合素质较低,他们本身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教学中对自身要求过低,不注重自身师德建设,不能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不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3学生生源问题随着国家高校的扩招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医学行业进行学习,导致学校学生的生源水平不断下降。首先,很多学生年龄偏小,组织纪律性差,自我约束力差,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心。其次,很多学生对自身要求过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偏低,不能将学过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与疾病联系起来,不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导致收集资料不全面,护理诊断不准确、护理目标不切实际,护理措施不够具体。同时,因为社会经验较少,在实习期间面对患者,不善于与之交谈沟通,心理压力较大,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对临床实习工作被动接受,依赖性强,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改革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建议

  2.1转变教学观念,增加学生的德育教育与角色认知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感与教师的使命感,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认真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其次,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比如当讲解到孕妇妊娠期剧吐、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及孕妇妊娠期间承受的各种痛苦的时候,要告诉学生母爱的无私性和伟大性,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更加了解、关心孕妇增强其工作使命感。第三,要增强学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教育,角色是特定位置上的存在,“护士”角色同其他角色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要注重教育学生对护士这一角色的'把握,了解“护士”角色的权利与义务,教育学生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态度,避免以自身的主观色彩看待病人;教育学生要加强语言修养,在谈话的方式及语言技巧上注意与患者的沟通;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好非语言的交流,因为护士的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情绪。

  2.2开发与创新实践性教材,调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南丁格尔说过,“护士是熟练技术的手,冷静看出细节的头脑、爱与温暖的心”。在这其中熟练技术的手是放在第一位的,在教学中一定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基础与质量,首先就要开发与创新一套旨在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材,本人认为可依据《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践教学项目,结合基层医院的需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考核标准。其次,要调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基本达到一比一,同时在实践课程中要培育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

  2.3增加实践教育投入,丰富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学校要加大对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投入。首先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专门的多媒体实践教学实验室,让学生有基本的实践区域,要及时更新实验室的陈旧设备,做到与社会主流技术保持一致。其次,学校要善于创新和丰富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比如学校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法,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利用医院妇产科护理的典型案例,让各小组查阅资料进行讨论,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通过视听等多种刺激使实践活动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组织社会实践,学校与医院进行协商,让在校期间的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进行见习,观摩医护人员的临床操作,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从而缩短与岗位需要之间的距离。

  3结语

  改革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势在必行,各院校都应当注重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创新与研究,加大对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医院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妇产科服务者。

护理论文14

  鼻腔疾患病种多,较为复杂,特别是鼻窦炎和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疾病之一。由于鼻窦炎部位特殊,常规手术容易复发,鼻内镜手术是将传统的根治术变成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具有术野清晰、手术彻底,安全、创伤小、痛苦少,手术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等优点。我科长期开展鼻内镜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xx年6月至20xx年3月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九病区耳鼻喉科共收治慢性鼻窦炎患者272例,鼻息肉患者113例,鼻中隔偏曲58例。其中男297例,女146例,年龄14~50岁。平均住院(7±2)天。除1例因脑脊液鼻漏引起高热转往他院治疗外,其余均取得良好效果。

  2、护理

  2.1术前护理

  (1)了解患者病史,协助医生完善术前各项相关检查。

  (2)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鼻内镜手术的优点,讲述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

  (3)术前准备:遵医嘱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3天,以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减少术中出血;嘱增加营养,预防感冒,保持口腔与鼻腔清洁;术前1天给予剪鼻毛,训练用嘴巴呼吸;全麻患者术晨禁食水。

  2.2术后护理

  (1)体位:全麻患者返回病房后给予去枕平卧位6h,头偏后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嘱将口腔内分泌物轻轻吐出。必要时,心电监护,测BP、P、SpO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麻醉加表面麻醉的患者返回病房后,测量其血压、脉搏、呼吸,观察面部颜色及精神状况,根据患者体征给予适当的`卧位,如正常者给予半卧位,利于鼻腔内分泌物引流及呼吸道通畅,减轻鼻及前额部胀痛;对疼痛明显患者适当使用镇痛药物。

  (2)观察伤口渗血及渗液情况:观察患者有无频繁的吞咽动作,有无血液或血凝块从口中流出,或前鼻孔有无持续血液流出。如有活动性出血,立即汇报医生给予止血处理。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如有水样物从鼻腔内流出,即为脑脊液鼻漏,应立即汇报医生,嘱患者半卧位,不要用力擤鼻、剧烈咳嗽,预防便秘。

  (3)鼻部护理:嘱患者术后24h内禁止擤鼻,勿用力咳嗽。欲打喷嚏时,应深呼吸或用舌尖抵住上腭,以防止鼻腔内填塞的止血海绵和凡士林油纱条松动、脱落,引起出血。

  (4)口腔护理:由于术后大多数患者双侧鼻孔均填塞,患者只能张口呼吸,因此口腔护理尤为重要。全麻患者,用双层湿纱布覆盖口腔,或用湿棉签湿润口唇;局麻加表麻的患者,除鼓励患者多饮水外,还要督促其经常保持口腔湿润,努力减轻患者张口呼吸引起的口干,同时应尽量减少咽干引发的咳嗽,避免因咳嗽加重伤口疼痛或出血问题的发生。

  (5)饮食护理:全麻和局麻加表麻的患者,术后均禁食6h.6h后鼓励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为主。食温不宜过高,勿进食刺激性食物。

  (6)并发症观察:由于鼻窦解剖部位毗邻关系复杂。因此,术后特别是术后48h应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出血、眶周瘀血、眶内血肿、视神经损伤、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等。同时应注意体温变化,术后1~2天部分患者有体温升高,如不超过38.5℃不需处理。若超过38.5℃以上并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则提示有颅内感染,应立即报告医生

  3、出院指导

  3.1健康指导

  嘱患者注意鼻腔卫生,1周内勿用力擤鼻,以防逆行感染;加强体质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勿过度劳累,尽量避免感冒;勿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3.2用药指导

  出院后注意按时使用鼻腔气雾剂,防止黏连;使用方法应得当,确保药物充分进入鼻窦,发挥最大药效。

  3.3按时检查

  向患者说明鼻内镜手术后复查及定时清洗鼻腔的重要性。出院定期随访6个月,前3个月每2周复诊1次,后3个月每月复诊1次,尤其术后1个月内应在鼻内镜下清除鼻腔内痂皮、囊泡、小息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黏膜生长,恢复鼻窦功能。

护理论文15

  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是支气管哮喘,其是儿科常见病,亦是多发病[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或高速发展的城市地区,发病率更高,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针对支气管哮喘,临床方面通常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本文随机选取20xx年8月-20xx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不同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做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xx年8月-20xx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我国儿童哮喘诊断标准[2].其中男患儿45例,女患儿53例,患者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2.5)岁。其中,病情一般者40例,病情轻微者25例,病情严重者33例。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患者家属均知晓本次实验的目的,并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儿接受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具体方法:2ml普米克令舒+2ml博利康尼(国药准字H20000252,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2ml生理盐水,三者充分混合之后,指导患者以面罩分两次吸入,15min/次,3-5天为一疗程。

  观察组患儿接受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具体方法:护理人员在开始治疗前将压缩泵的运行压力数值调控在1.4bar的范围内,将其流量调控在每分钟4.4L,继而选用2ml博利康尼+2ml普米克令舒,分两次行雾化吸入,10min/次,3-5天为一疗程。

  1.3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标准:雾化吸入治疗5d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缓解,改善情况不明显。

  有效标准:雾化吸入治疗3-5d后,患者的呼吸困难、喘息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儿心率恢复正常,其两肺的哮鸣音基本消失。

  显效标准:雾化吸入治疗3d之内,患者的呼吸困难、喘息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儿心率恢复正常,其两肺的哮鸣音基本消失。

  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中两组选择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对比差异均P<0.05,则可证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3%,两组比较,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以肥大细胞为主的诸多嗜酸性粒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均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患者一旦患有支气管哮喘,就会出现反复气促、胸闷、喘息或者咳嗽的症状,且在夜间和凌晨发病比较严重,气道对刺激因子具有很高的反应性,但患者的症状可以自行缓解或者经过治疗缓解[3].近年来,随着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几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城市,发病率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比较落后的乡村。据不完整统计,全世界约有1亿人口是哮喘患者,其中也包括儿童,支气管哮喘已经成为危害全名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就我国而言,哮喘的成人患病率为1%,儿童的为3%.

  支气管哮喘是儿科最为常见和多发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患有此病的儿童,主要具有反复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发病初期并不明显,容易引起误诊或漏诊,但若不及时采取治疗,将对儿童的成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4].绝大多数的儿童都可以在发病时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理,但是对于发病比较急促的儿童,一旦抢救不及时,很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呼吸衰竭、心衰等并发症,威胁其生命安全。针对支气管哮 喘,临 床 主 要 通 过 控 制 患 儿 的 气 道 痉挛,从而更好的控制患儿的病情发展。

  雾化吸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是利用相应的器械设备将药物转化成气溶胶,指导患儿以面罩吸入,从而使患儿吸入的药物直达肺部、气道等病变部位[5].当前,临床的雾化治疗包括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二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安全性和最终治愈的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主要利用的是超声波动力的推动作用,继而将药物形成雾化的较大雾粒,并使雾粒随着患者的呼吸进入其肺部,直至患儿终末支气管部位。然而,这种治疗方法药物浓度不高,雾滴也比较小,1的支气管表面形成雾膜,导致分泌物湿化膨胀,继而造成支气管阻塞,影响患者正常的气体交换,甚至使患者烦躁、呼吸困难、肺水肿等情况有所加重,并且也会影响到患儿在缺氧状态下的`改善情况。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其主要是利用压缩空气作为主要驱动力,针对雾粒的选择性比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患儿吸入雾粒后,将雾粒稳定沉着,使雾化吸入的药物可以更好的进入毛细支气管以及细支气管等。除此之外,这种治疗方法对患儿的呼吸道刺激比较小,不仅可以充分缓解患者起到痉挛的情况,还可以在患儿哮喘发作时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

  在本组实验中,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显着,治愈效率高,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迪。雾化吸入布地奈de治疗小儿喉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xx,(6):560-560

  [2] 郭潇潇,田庄,刘永太等。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xx,91(40):2832-2836

  [3] 马壮,钱桂生,黄桂君等。雾化吸入γ-干扰素增强免疫低下大鼠肺部抗感染能力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xx,81(3):186-188

  [4] 郭宏伟,王武军,廖崇先等。特异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雾化吸入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所致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xx,91(20):1401-1404

  [5] 雷撼,钱桂生,吴国明等。雾化吸入肺内转染人β防御素2基因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xx,88(20):1424-1428

  [6] 叶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xx,(13):154-155

【护理论文】相关文章:

护理论文06-28

护理学论文06-26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05-29

【精选】护理本科毕业论文05-29

(集合)护理本科毕业论文05-29

(经典)护理本科毕业论文15篇05-29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15篇(精选)05-29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精华15篇)05-29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优选15篇)05-29

(热门)护理本科毕业论文15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