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并没有在我今年的必看名单里。
不过话说回来,怎么感觉必看的越来越少了呢!
不过看了之后,很庆幸没有错过它。
曾经是国家级摔跤比赛冠军的马哈维亚一直梦想着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一枚世界金牌。但是这个梦想离他原来越远,现实的生活让他只能屈从。所有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
但是,上天很固执,给了他4个女儿。很固执的他只好更加屈从命运,将过往塞进箱子,尘封起来。
女儿们惹祸了。两个貌美的姑娘狠狠地揍了欺负她们的一对同龄男生,人家的爸妈找上门来。了解事情之后,马哈维亚看着两个女儿,露出了不可思议的微笑。
“明早5点来找我。”
之后,就是他对两个女儿的疯狂训练,跑步、蹲起、跳绳、上臂力量、耐力……甚至不惜减掉她们的长发,违背妻子吃素的习惯在院子里给她们做鸡肉吃。
很可爱的一个环节,是他去和家禽店老板的谈判,要求低价购买鸡肉,交换条件是等女儿们成名后,这家店的鸡肉也就不愁卖了。
不过,诺言真的兑现了。也许从这点可以看出,马哈维亚对自己和女儿们有多么强的信心。就像后来女儿吉塔说的,爸爸从未放弃过她。
一首超赞的童声诠释了那段流过汗水的艰难旅程。
当女儿们的反抗越来越强的时候,第一次冲突发生了。两个女儿逃了训练,去参加小伙伴的婚礼。马哈维亚恼怒地冲进喜庆的婚礼,成为一个极其不和谐的元素。
但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小细节是:马哈维亚并没有打任何一个女儿,而是扇了侄子一巴掌。
三个姑娘的促膝长谈,成了转折点。两个女儿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可以自己掌握,而且是爸爸给了她们这样的机会和选择。
从此,外在动力变成了内在动力。姑娘们心中的斗志和勇敢都慢慢萌发了。
第一次比赛是乡村的摔跤赛。穿着T恤和裤子的吉塔与赤膊的健壮男孩摔在了一起。
(帅气的辣妹,未来的冠军吉塔)
另一首好听的印度歌声诠释了吉塔的迅速成长,她拿到了全国冠军。
后面的故事更加曲折,体育学院的集训,吉塔与爸爸的冲突与和解,吉塔的失败……
最终,吉塔终于拿到了属于印度的一块世界摔跤比赛金牌。
马哈维亚也终于说出了那句让女儿等了很久的话:你是我的骄傲。
影片从故事编排上并没有什么奇幻的噱头,但其中包含的情感元素非常饱满和丰富。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元素发挥得恰到好处。虽然题材是大家并不熟悉的摔跤比赛,对于规则的诠释巧妙而清晰,让每个观众都可以深深地嵌入影片,屏住呼吸,和运动员一起投入每一次的比赛。只能说,印度电影已在某种程度上甩了某国电影几百条街。
不过,它毕竟只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千万别当成是“成功人生”的育儿教科书!也别把它当成是带着孩子一起看“成功需要如此艰苦”的励志片(因为电影根据印度摔跤冠军的真实故事改编,被中国父母当育儿励志片看的可能性真的很大)。
(真实的马哈维亚和女儿们)
其实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后,有一点备受争议,那就是要不要把父亲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替父亲完成人生的梦想?但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对女性相对比较不公平的国度来说,父亲的做法是“女孩当自强”这句空洞口号的内容填充——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何况是印度的女孩。而且,影片很好地交代了吉塔和妹妹看到小伙伴被别人支使的命运阴影之下的自己的未来,是主动完成了后面的转变的。这点上我倒是觉得影片的表达没有歧义。
我更担心的,可能是很多父母看完后会像我在看完第一时间那样充满愧疚感:因为我自知无法像马哈维亚那样有着对女儿坚定的培养目标——成为世界冠军。而且很自责因为没有像马哈维亚那样狠心而魔鬼地要求孩子,导致自己的孩子看起来一事无成。
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愧疚,也对比了马哈维亚的育儿方式,发现这部片子里的确有不少值得思考的育儿细节,但它绝不是“虎爸才能无犬子”“棍棒之下出冠军”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千万别误看了它。
首先,马哈维亚是一位对女儿们的未来有着坚定目标的父亲。而且,他的目标不是功利性的。
【摔跤吧爸爸可能是假的育儿励志片】相关文章:
孩子发烧有可能是“假感冒”09-24
美国爸爸育儿成时尚10-04
丧偶式育儿流行爸爸去哪儿了10-09
孩子成绩不好可能是爸爸妈妈没教好10-04
孩子又黄又瘦可能是脾虚12-23
孩子的“孤独” 可能是吃出来的12-06
孩子的沉默,可能是无声的抗议11-03
儿童多动症可能是喂出来的?03-18
孩子偏食可能是发育问题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