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的臭气是怎么产生的呢?
要想产生口臭的臭气,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一个是蛋白质或氨基酸,另一个就是可以分解它们产生臭气的细菌,还有一个是厌氧的环境。蛋白质或氨基酸来自于口腔的食物残渣,比如塞在牙缝里的肉丝,也可以来自口腔本身,因为口腔里面其实大部分也都是肉。对于细菌来说,它们并不关心这些肉来自食物还是来自人体,口腔里的脱落细胞,坏死的组织等都可以成为细菌的食物。
因此,患有牙龈炎、牙龈出血和牙周炎的病人,口臭都比较重,可能就是因为细菌把那些因炎症牺牲的人体细胞给消化分解产臭气了。特别是,严重到不止是牙周炎,已经开始出现牙周袋的患者,牙周袋越深,细菌藏得也越深,氧气的浓度越低,越容易产生臭气,口臭也越严重。
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口臭患者的舌苔往往比较厚腻。舌苔实际上是由舌苔上的菌群和口腔中脱落细胞、白细胞、代谢产物等一起组成的。口臭的程度与舌苔的厚度和面积密切相关,舌苔越厚越易于形成厌氧环境,越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口臭患者厚舌苔上细菌的种类明显增多,而且舌苔的颜色也和微生物的组成有关。有研究就专门分析了患有胃炎的黄色舌苔上的微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所有13位胃炎患者的黄舌苔中都能检测到芽孢杆菌,而健康受试者中就不存在。有意思的是,当用一种治疗脾胃病的传统中药(半夏泻心汤)治疗两个疗程后,这些患者的舌苔颜色恢复了正常,同时,舌苔中的芽孢杆菌也消失了,舌苔菌群的组成也更接近健康人了。可见,芽孢杆菌很可能是舌苔呈现黄色的原因,或者是这种舌苔中特有的一种细菌。
口臭并不是只出现在成人中,儿童也会口臭。我曾接触到不少自闭症的儿童,他们中很多孩子都有口臭。有研究发现,儿童口臭也是口腔菌群的活动造成的,并且观察到口臭儿童的舌苔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比正常儿童高,他们的唾液菌群组成也与正常儿童不同,这些菌群主要通过产生更多、消耗更少的硫化氢引起的口臭。通过分析这些细菌的基因,发现与萜类化合物及聚酮化合物代谢和应对感染性疾病的基因在口臭儿童中有更高表达。
疾病也会引起口臭
如前面提到的,疾病也会引起口臭。人们很早就注意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动物呼出的气体中有难闻的臭味。这种臭味可能来自幽门螺杆菌本身具有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
此外,整个消化系统出现异常也会导致臭气的产生,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其它原因引起的食管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十二脂肠溃疡、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炎性肠炎等,都会引起食物在胃肠中潴留时间过长,细菌在厌氧环境下腐败分解产生各种臭味气体。
如果食物已经进入大肠,由于大肠中的微生物数量更多,食物残渣中残余的蛋白质较多,经微生物分解后将产生大量的臭气,由于肝脏的解毒作用,一些毒性气体会被肝脏分解代谢掉,但是如果到了直肠部位,粪便停留时间过长,也就是出现便秘时,微生物分解产生的臭气将不会经过肝脏代谢直接进入血液,进而从口腔释放出去,引起口臭。有研究确实发现,便秘患者口臭的比例更高。便秘患者肠道中菌群也出现了紊乱,有益菌特别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肠道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
一些代谢性疾病,如营养性肥胖症、Ⅱ型糖尿病、脂肪肝等均可引起口臭,这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摄入高脂高蛋白饮食,摄入的膳食纤维较少,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不足,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减少,进而引起口腔内短链脂肪酸的含量降低,最终引起口臭。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气中含有氨类刺激性气味三甲胺也会引起口臭。还有一种口臭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慢性扁桃体炎患者,这类病人腭扁桃体隐窝里面特别容易积聚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角质蛋白碎屑等,为厌氧菌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和良好的环境,这些细菌消化分解蛋白质后产生的臭味物质引起了口臭。
由于这个地方很隐蔽,通过刷牙,漱口等都没法清除,有的人扁桃体隐窝里积攒的“杂物”形成了结石,但是有时候结石会自己跑出来,那么自此以后口臭就突然的消失了。如果不确定“臭源”是不是来自扁桃体隐窝,可以拿棉签在口腔内部扁桃体的位置来回擦拭几下,然后拿出来闻一闻是不是有臭味,如果有臭味,那就可以尝试自己用手挤压一下把里面的“臭源”赶出来,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医生的帮助。
食物和药物引起的口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之外,也有一些口臭跟口腔微生物关系不大。比如有些病人在服用二甲基硫化物、奎宁、抗组胺类药物和吩噻嗪类药物后会产生口臭,这是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正常反应,停药后即可消失。此外,韭菜、大蒜、臭豆腐等含有硫化物成分的刺激性食物,维生素缺乏、精神紧张和焦虑亦会引起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