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移情发展过程
(1)1岁左右是移情的原始阶段。大多数孩子出生后或多或少都有着移情能力,但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是比较笼统的,绝大多数是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出发。由于婴儿不能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所以这时的移情还处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状态,婴儿常常会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当作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来处理。例如,孩子去医院,看到别的孩子打针时哭闹,虽然自己没有打针,但是也会跟着哭闹。
(2)1~2岁是自我中心式移情阶段。这时,幼儿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萌芽,初步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能够意识到他人并非自己,在体验一种情绪时能产生移情呼唤。由于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这时期的幼儿识别、判断、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刺激或别人情绪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移情大多还保留在模仿阶段,会把别人的混淆为自己的。例如,在安慰别人时,他们犹如安慰自己一般,所采取的帮助方式可能并不恰当。
(3)2~3岁是对他人情感的移情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开始意识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情感、需要以及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此时的幼儿能够对他人的感受进行推断,做出更多的反应。例如,看到别的孩子受到责罚,他们会感到很难过,有些甚至还会以模仿他人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安慰。3岁的幼儿随着语言的发展,能够从语言中辨别出意义来,即使他人不在,通过听到对有关他人感受的描述也可以产生移情,而不只是单纯从他人的表情中辨别。此时,幼儿由移情采用的行动方式能够更熟练地以合适的方式帮助别人。
(4)3岁以后是对他人总体生活状况的移情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走出自我中心,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各有经历和个性,对他人情感的理解能力更强,能从表情来辨别和理解各种情绪。这时,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孩子可以感受到群体的痛苦,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取悦他人,获得满足。移情的发展达到了超越直接情境的阶段。
移性产生的三要素
研究表明,条件反射、直接联想、模仿、象征性联想、角色扮演等都可以产生移情,但是移情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要素。
首先,需要感知他人的情绪,即通过他人情绪的外显表情来感知他人所处的情绪状态。
其次,能够理解他人所处的情境,即个体能从当事者的角度来看待其所处的情绪状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情绪表达的意义。
最后,具有相应的情绪体验的经验,即个体若有过类似情境中的情绪体验,那么当其看到受害者的情绪表达和所处的情境时,就会唤起自己生活经验中类似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移情体验。
移情能力的培养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移情能力的提高,反之可能会压制移情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在家庭中接受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移情的发展特点,对幼儿先天的移情倾向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培养。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情绪状态,增强他的移情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幼儿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做出积极的反应,引导幼儿感知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感越丰富,就越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变化,其移情能力就越强。而且只有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互相理解和沟通的目的,使社会交往得到发展。
(2)父母要主动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既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最先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情绪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该主动打开自己的情感大门,向孩子阐明自己产生喜、怒、哀、乐、恐等情绪的原因,并将各种情绪的外显行为即各种情绪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等向孩子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进一步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孩子逐步理解了各种情绪以及它们的外显行为后,通过了解自己父母的情绪、情感,进一步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学会从别人的语言、声音、表情等准确地辨别各种情绪,提高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如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等掩盖或抑制自己真正情绪、情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很多家庭对孩子过度细致的保护和孩子社会交往机会的匮乏,也使他们缺乏对各种情绪体验的机会以及识别各种情绪的外显行为的能力。
(3)多在家庭中进行情感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在家庭中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自己的亲人,这样孩子才有可能去爱其他人。一个只爱自己,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会爱别人的。因此,在自己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学会移情,孩子才能更好地对其他人产生移情。
(4)家长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外人进行交往,尤其是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在接触的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幼儿感知、理解他人的情绪,学会察言观色、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例如,引导孩子为小朋友的好事感到高兴,对小朋友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并给予安慰和帮助,学会宽容等。当孩子做出移情的举动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将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地灌输给孩子,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移情发展水平,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5)通过游戏角色的扮演、讲故事、阅读、看卡通片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这种方式能让孩子了解不同身份的人遇到各种情境会怎样想、怎样做,启发孩子产生移情,是一种不错的移情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