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到底“捂”多久
春语秋冻,“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怎样判断是否“捂”
“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每个人都要“捂”吗
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
身体哪些部位最该“捂”
“春捂秋冻”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部分。那么,春捂最应该“捂”哪些重要部位呢?
1.手腕
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而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能够强化脏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神门穴位置: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内侧。
2.腰眼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常出现腰酸软、怕冷、尿频或容易困倦疲乏。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肾俞穴位置:取穴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3.肚脐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以经常在肚脐热敷。另外,还可在中脘穴(位于脐上4寸)和胸骨下剑突连线的中点处热敷,有助于胃肠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气寒冷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中医认为这种表现属于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足临泣穴位置: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别“捂”过了头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另外,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爱美女人别过早换装
肩周炎、膝骨关节病是女性高发的疾病,分析原因与穿着也有很大关系。很多爱美的女性在气温回暖之后,早早地脱下棉衣。这些行为为此后肩周炎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年轻时不注意保暖,空调房间穿超短裙、无袖的衣服,肩关节、膝关节不能有效保暖,年龄大了之后就会出现骨关节病。
女属阴,男属阳,一般在50岁以前,男性相对怕热,女性相对怕冷。更年期之后女性也可能出现阴虚火旺的现象。所以爱美女性要注意保暖,避免上了年纪以后,肩周炎、膝骨关节病发生。
春捂最佳穿衣原则
“上薄下厚”是春捂最佳的穿衣原则。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而肾居腰府,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一旦有风寒入侵,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人们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谨记“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即下身的裤子、袜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暖和点,而上身略减则无大妨碍。
要知道正确的春捂,才能够捂出健康来,而且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春捂,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
【春天怎么“捂”更健康】相关文章:
春捂秋冻更健康09-06
孩子怎么吃肉更健康09-06
怎么吃米饭更健康09-23
怎么慢跑才更健康08-23
月子里怎么洗澡更安全,更健康08-31
孩子怎么吃鸡蛋更健康09-04
冬季怎么喝水更健康08-23
湿巾应怎么选择更健康08-17
怎么让皮肤变得更健康 试试白醋洗脸护肤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