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5 09:14:57 穿搭 我要投稿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搭配》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配》教学反思15篇(优选)

《搭配》教学反思1

  [案例背景]:

  《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因为笔者最近参加县级赛课执教了这一内容,在这次活动中感触颇多、收获颇丰,一是真正体验了“教学相长”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把握了学习的本质,因此选择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段记录下来,以拓展课堂学习的时空,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内涵。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场白,为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点

  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先简单地自我介绍,接着联系所在学校的特色,借题发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原因之一,老师可以认识这么多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原因之二,在这个讲台上,曾经站过老师最崇拜的两个偶像--一位是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张齐华老师,另一位是我们县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赵三多老师,其中赵三多是我曾经的同学、现在的同事,但他们现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偶像。因为他们都具有刻苦求学、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共聚一堂的理由吗?今天不管赛课的结果如何,我都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努力了!”。

  学生静静地听,若有所思。

  师:光顾着自我表白,现在要上课了,老师也准备一下,先把外衣脱了,找一找家的感觉。

  学生笑。

  师:再把手机关了,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同学们也准备好了吧?

  生:好了。

  师:好,开始上课。......

  [反思]: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任务,但知识传播需要情感的投入,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无法深入人心的,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有效地发展。这样一个抒情的开场白,能带给学生的绝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它可以为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指明努力的方向。因为老师就是一个最好的示范,老师也在学,老师也有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片段二:抛砖引玉,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闸

  在学生经历直观操作,理解“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搭配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操作,用符号或图形等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地思考。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实物图片的操作,并找到了有序搭配的方法。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吗?

  生1: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生2: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生3: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

  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师了解、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介绍。突然,有学生惊奇于自己的发现,举手发言。

  生4:老师,我发现了比图形、字母更简单的表示方法。

  师略停顿,故作惊讶:啊?说说看!

  生4:我发现,只要用一个算式就能将刚才所有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也就是2×3=6。

  学生中有少数好像看懂的,作点头状;还有大部分好像不太明白,茫茫然。

  师顺水推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用算式表示确实更简单了,只不过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还是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你的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生5:我发现了,算式里的2可以表示两件上衣,3可以表示3条裤子,因为1件上衣有3种搭配方法,2件上衣就有2个3,二三得六。

  师:说得真棒!想一想,你还能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生6:3×2=6。

  生7:2+2+2=6。

  生8:3+3=6。

  生9:3×1=3,3×1=3,3×2=6。

  师相机板书,师:都能看懂吗?能说说这些算式的意思吗?

  学生思考、回答。

  ......

  师:其实这些算式都可以用2×3=6或3×2=6来表示。现在如果有3件上衣和3条裤子,想一想应该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生:3×3=9。

  师:理由呢?

  生10:因为2件上衣已经有2个3,3件上衣再加1个3,也就是3个3,三三得九。

  师:那如果是4件上衣和3条裤子呢?

  生:4×3=12。

  师:5件上衣和3条裤子呢?

  生:5×3=15。

  师:好像越来越有感觉了。想自己编几道吗?同桌互相出几道看看,你编我答。

  学生互相编题、答题。

  师:像这样的题目能编完吗?

  生:不能。

  师:那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

  生11:只要把上衣的件数乘裤子的条数就等于所有搭配的方法。

  师:是这样吗?如果有200件上衣和300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

  生:600种。

  师:现在你们是用实物搭配,或者图形表示,还是......

  生:用算式计算。

  师:看样子找到了规律,一切问题都很简单了。

  [反思]:“神奇教师”孙维刚说:“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使他们形成联想,总是从心底油然而生,让那繁花似锦的知识在孩子的八方联系中浑然一体,乃至‘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使孩子们的思维总是处在浮想联翩、思如潮涌的状态之中。”多么美好的境界!毋庸置疑,数学教育是关于思维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上述片段中,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是由于内在的需要,而学习规律的价值就在于让思维更敏捷,让生活更简单。

  片段三:设身处地,数学也有人情味

  练习设计第2题,小明出游路线的搭配。(对教材略有改动,将题目每一段中的一条曲线改成一条线段)

  师:同学们,这道题比上一题复杂一些,建议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通过读题弄清题目意思。

  学生齐读题目。

  师:小明从家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

  生:8条。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4=8。

  师:你能在图中指出是哪8条路线吗?

  生指一指,教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走?为什么?

  生2:走直的路线。

  师:用数学的语言怎么说?

  生2:线段的长度比曲线短。

  师:这句话完整吗?

  生3:应加上“两点之间”。

  师:补充得很好!数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法,但我们还是需要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反思]:一道练习题有多大价值?如果只是一味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只会厌倦、疲劳,学习热情逐渐低靡。“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走?”这一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拉入情境中,眼中的数学问题不就是生活实际问题吗?数学原来这样近、这样亲。这时的搭配练习已经超越了题目本身,因为它已承载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

  [案例分析]:

  让我们从终点回到起点,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吗?怎样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练习设计的精当上,我们是否思考:学生是怎样想的?他们更在意什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

  一、以人为本,彰显教学真义。

  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是指学生,还应该有教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而正是教师的不断发展、提高,才能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课中,教师不仅在教学书本知识,更将自身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刻苦求学、不断进取、自我完善。

  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无序到有序、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简单的表示方式,直至上升到数学规律。通过教师的设问--“如果有200件上衣和300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迫使”学生将规律显性化,用以往的实物图片、图形符号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了,规律的应用是迫于内在的需要,数学原来很有用!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设计在关注知识方法的同时,更有情感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凸显数学的亲和力,数学也有人情味!

  二、点燃思维,渗透思想方法。

  无论是课改前后,笔者一直坚信数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学生进入课堂,就像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一辆等待发动的汽车。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教师给学生的钥匙是什么?在本课中,这钥匙是指一个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是一次有意义的操作,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次互动,是在学生经历、体验后的惊喜发现!因为有了这些,才刺激、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花。

  “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吗?”简单就是问题的核心,在追求简单表示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地抽象,寻找搭配现象的规律。

  学生互相编题、答题,是由归纳到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感性经验逐渐丰富,而规律也随之显现出来。

  练习中,安排了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小明有一些衬衣和裤子,现在已知他有15种衬衣和裤子搭配的方法,猜一猜小明可能有几件衬衣和几条裤子?由果索因,逆向思维,学生对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思维水平得到有效发展。

  再回起点,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但教师和学生已有了生命的体验、成长的喜悦!

《搭配》教学反思2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奖励糖果方案”、“密码门”、“涂色”、“唐僧给徒弟三人照相”一系列的活动,活动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何谓排列。

  一、创设奖励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创设的奖励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在由“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个问题:“含0数字的排列”和“涂色问题”及“照相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通过数字卡片摆一摆,给两个城区涂色,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悟协调合作,既让学生感悟了新知,又体验到了成功,获取了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实现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学生动手操作环节,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在指导中让孩子注意的问题大声说出来,打断了孩子独立思考。

  (2)在照相问题中,为了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找同学分别来扮演师徒四人,但在排列如何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孩子分不清谁分别扮演的是谁,容易混。可以更有趣,让孩子戴上头饰区分。

  (3)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活动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没有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

《搭配》教学反思3

  这周学习了数学广角搭配这部分内容,关于搭配,很多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排列和组合。

  对于第一课时的排列很多学生都能够学会,在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对数字进行排列、自主探索不遗漏、不重复的`排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从而总结出三种排列方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交换位置法”。在活动中主要强调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这一关键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第二课时组合这一内容,很多学生还是停留在排列这一内容上,将排列和组合混淆了。能够将三个数任选两个数进行求和,但是有重复,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在进行求和或者求差等这种组合的问题上,我们是不需要考虑顺序的,最后将排列和组合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混淆了排列与组合的解题思路,需要加强训练。

《搭配》教学反思4

  《数学广角——有趣的搭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主要目的是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有序的思考方法。并用此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亮点有下面三点:

  一、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这节课以“去度假村游玩”这一系列活动为教学主线,让孩子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学数学,亲身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欲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上课开始。就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一件上衣配一件下装的话。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由于数量较多,学生又往往是东一个、西一个地找,很容易出现重复、遗漏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此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体会到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操作。这种有序的思考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让小组学生上来摆一摆、连一连、说一说,学生能很快地掌握了食物搭配的6种方法,更是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胆量。当展示的学生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还有什么方法吗?每次都有同学勇跃发言,或上来补充不同的方法(如:有学生补充了符号表示法与算式表示法)。通过展示活动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同时老师也获得了解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在小组讨论、展示时用了大量的时间。致使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没有完成。

  (2)在学生展示时,老师有时过于仓促,想急于表达。

  (3)课堂上老师评价语言的运用还不够丰富。

  (4)在小组讨论时学困生参于的热情不高。

  (5)由于课前没有自己把课件演示一次,在上课时课件出现问题,导致这节课效果不理想。

《搭配》教学反思5

  可见,她并没有把所有的搭配方法找出来,只是找了一种或两种方法。我当时没有对这种现象做出回应,而是让组长用连线的方法汇报搭配的方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如果此时能让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一下搭配的方法或者让学生到讲台前拿着大的学具卡片展示搭配的方法,会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1、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在配菜活动中,学生们已经总结出了用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如果能在后面的搭配衣服、搭配路线等活动中,用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提升,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最后,我又新设计了一个猜电话号码后四位的游戏。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太难了。如果变成三位数就好了。

  4、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搭配》教学反思6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设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刘伟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俩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可以说老师能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感觉整节课没有连贯性,整体性,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另外习题的设计蜻蜓点水,没有体现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拙见仅供大家斟酌与推敲!

《搭配》教学反思7

  自准备汇报课以来,磨课的过程让我痛并快乐着,磨课很累,需要不断设想每一环节是否合理,言辞是否妥当,内容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但是与此同时也是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思考、在钻研、也在进步着,倍感欣慰。师父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意见,耐心地帮我修改教案,在师父的帮助下这次汇报课才顺利地完成。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创设了“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找密码”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通过动手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过程,借助数位表,根据学生的反馈,提炼出两种排列的方法:位置交换法和十位固定法。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直观感受按顺序、有规律地排列,才能实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最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设计了3个问题:带有0的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涂颜色、三人合照。整节课注重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小朋友能够融入到学习的环节中,能够快乐地学习。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总结归纳有如下几点:

  (1)没有合理控制好时间。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一味寻找自己预设的学生反例,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感觉有点混乱,反应出我课堂应变能力较差。

  (2)上课多处停顿,对教案还不够熟练。

  课堂处理、与学生沟通都不够顺畅,环节与环节衔接的过渡不够自然,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

  每一次磨课都反应了自己存在许多教学问题,每一个环节设计都需要不断反复推敲,过渡衔接词显得尤为重要,不单单是设计好自己教学内容,还要预设学生的各种答案,以做好应对回答的准备,上好一堂课没有那么容易,将是一段长期学习的过程。

《搭配》教学反思8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教学反思9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旨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三年前学校听课活动中,我曾经讲过这节课,当时也是经过了认真仔细的备课、制作课件,当时老师们给我评完课后,我又经过了认真地修改与完善。结合本组老师们的评课,现对本次这节课反思如下:

  本节课可继续采用和延续的优点主要有:

  1.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结构合理。从开始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学生探究新知,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学生对本节课也非常感兴趣。

  2.本节课的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在原有基础上认真修改了教案;然后给学生设计打印了两份作业纸,1号作业纸每个小组一张,2号作业纸每个学生一张;我还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准备好了红黄蓝三支水彩笔,红黄蓝三个圆片,1、2、、3三个数字卡片。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本节课解决排列问题有两种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高位法,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排列问题,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多学生还感觉交换法更简单,但是遇到比较复杂的排列问题,首先要用固定,再用交换。所以老师们建议这两种方法是不是还是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种,并适当渗透要以固定法为主。还有交换法和固定法,也要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选择哪两个数,不能随意选数,真正做到有序思考。

  2.最后那道排队的习题,以前讲课是让学生摆一摆a、b、c三张卡片,然后在纸上记一记,有几种站队方法。当时有老师提议说可以让孩子们站一站,看看有几种方法,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应用。于是这次讲课我试着让学生站了站,但是没想到孩子们纪律太乱了,有的孩子趁机就随意站,随意玩,而且因为没有记录,有的小组站迷糊了。以后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位置上稍微一推凳子站一站,注意组织好纪律,然后注意让学生边站边记录站队的`方法有几种。

  3.学生汇报或回答问题时,还是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说,而不能教师把知识点都总结出来

  4.1号作业纸上印了学生要填写的表格,还可以在表格下方印上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防止学生遗忘这个问题,而一直需要老师提醒。

  5.本节课的课题《搭配》出示的太过于突兀,教师可以在总结两种方法时渗透,例如:先选1和2搭配在一起,可以组成12 和21,选1和3搭配在一起,可以组成13和31等等。

  6.练习题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例如最后站队的那道题难度太大,可以先两个人站队,再三个人站队,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练习题也增加了数量。

《搭配》教学反思10

  《搭配中的学问》在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菜”,通过这一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围绕食堂三天的配菜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二是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如“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三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搭配》教学反思11

  本学期学区举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比赛。听了三所学校对同一课题“搭配问题”的不同上法,颇有感触,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实际为背景重组教材,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如:罗老师把握手的问题放在课前引出有序,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从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出发。搭配衣服、吃早餐等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见过、做过、实践过、体会过,这样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也体现了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这样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二、课前创设情境,亲历问题产生过程为下一个问题做准备。张红老师在课前谈话中,提出问题。引发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就能探究的更加明白、透彻。也为新课的解决问题做好了充分地准备。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历问题产生过程: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中唐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唐老师的整堂课中,始终以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线贯穿全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搭配衣服”解决问题: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解决了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总之这三个老师的课堂教学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有许多,感觉个人在教学方面与他们的差距比较大,听了三位教师的课感觉受益匪浅。自己在今后的数学教学当中,也要因地制宜的去运用其他教师好的方面,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搭配》教学反思12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中的搭配的规律一课。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例题教学应该有这样的四个层次:

  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

  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

  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

  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改动。我主要通过了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1、动手操作,感受规律

  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3、巩固运用,深化规律。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醒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过直接,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自然过度。板书太过单调,应进一步思考本节课该如何板书。在上课时我还有些细节问题没有注意到,如: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评价。解决问题时,特别是第二题在学生说清思考过程的同时应当注重学以致用用连线法解决。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很零碎,感觉到自己语词匮乏,过渡语也显得苍白无力,自己觉得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真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有时总在重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自己都觉得说话好别扭。

《搭配》教学反思13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设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搭配问题》是整个规律教学体系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条规律吗?仔细研究教材,我认为学生在本堂课上不仅要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搭配,服饰搭配都是搭配问题,而且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也可以用这条规律来诠释;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方法,更要提高学生自身数学的迁移、类推能力。教了这节课后,我认为这节课有下面几个优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小红参加冬游活动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 “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路线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

  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造成很多的生成资源被浪费;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等:还应该更有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自己还是一名年轻教师,对于我而言,能够参加各项教学活动,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砺练;既能在学习中提升,又能活动中成长,我一定会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也会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理念、更新思想,向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前进。

《搭配》教学反思14

  20xx年11月27日,我执教了《搭配》一课。本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用一些方法来辅助自己进行组数。本课一开始,创设了懒羊羊需要帮忙的情境,孩子们帮它解决第一个难题,实际是复习旧知,先由学生自己读题,再由我带领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分析题目,接下来提供方法,由学生自己完成。本课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展台出现问题,没有使用,只能由学生叙述,其他学生想,这样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导致后面学生注意力不是特别的集中。

  但是感动于学生把三种方法都讲了出来,而且非常完整,表达能力很强。接下来是第二个难题,提供给学生两种方法自由选择,由于没有展台,我只能板书,带领学生分析,此时学生注意力已经有些跑偏。接下来的对比分析,学生明白意思,虽然不能很清楚的表述,但是已经不错。后面的练习学生比较感兴趣,一个是3个孩子握手,请学生上台表演,有的孩子心存疑问,我就抓住这一点,让他亲身体验,最后终于得出正确的结论。我觉得教师就应该这样,抓住课堂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想最简单的方法使他明白,学习效果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之后使用平板电脑,两各不同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也是由于一些问题,导致个别孩子电脑连不上,而软件没有办法及时提醒我,所以只能展示个别人的答案,没办法面向全体。

  本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使用展台,很多应该由学生生生互动的内容只能由我代劳了。二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导致本来安排好的课程内容被删掉了一个。三是画一画那个内容本来应该给学生时间去每个人都画的,但是还是时间不够,也被删掉了。第四是关于有无顺序的问题,强调不够。五是平板的使用和研究需要进一步提高。

《搭配》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搭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搭配》教学反思05-15

[精选]《搭配》教学反思05-15

(精选)《搭配》教学反思05-17

(经典)《搭配》教学反思05-15

【经典】《搭配》教学反思06-24

[经典]《搭配》教学反思06-25

《搭配》教学反思(精华)05-15

《搭配》教学反思(实用)06-24

《搭配》教学反思【荐】06-24

(精品)《搭配》教学反思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