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并初步掌握其换算关系,能正确进行换算。
2.在情境中初步形成合理地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3.通过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中人民币 元、角、分的认识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学生熟悉的购物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并能够解决与人民币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节课是在前面的“买文具”,认识了小面值的人民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进一步认识较大面额的人民币。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买衣服、找钱、换钱等一系列学生相当熟悉的场景,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互动中,使学生不仅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而且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我区中心地带的一所普通学校的一年级执教的。人民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加之前面一节课“买文具”中学生已经更进一步认识了小面额的人民币,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不陌生,并且也具备了一些参加活动的经验。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大面额的人民币相对生疏一些,这种经验的积累正是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的。购物的活动学生非常熟悉,学起来会有一种亲切感,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活动中去。
〖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夏天到了,许多小朋友都要买一些新衣服。今天,我们就到服装商店去看一看。
(学生一听,一下子高兴起来,一个个睁大眼睛,跃跃欲试。课件出示服装店的场景,画面上展示出不同款式的夏装和价钱:上衣59元,裤子41元,T恤39元,裙子36元,连衣裙68元,帽子14元,短裤32元。)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把活动置于服装店,并且把教材上的内容扩充,使其更加丰富。)
师:瞧,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如果你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怎样介绍你的商品呢?谁来试一试?
(教师的话音刚落,眼前已经是小手林立,几位“小售货员”介绍之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开始了。)
(二)活动一:认一认
师:我们怎样才能买到这些漂亮衣服呢?
生:(异口同声)付钱!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些人民币,用它们来付钱,可以吗?
生:行是行,可是太麻烦了!
师:那么,大家还见过什么样的人民币呢?
(几个学生马上回答说:我见过100元的;我见过20元的;我见过50元的……)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人民币。
(教师在教具中出示最新版的10元至100元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模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钱你认识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评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认一认活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观察,从直观上感知、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可以在组内充分地交流自己所看到的,为正确认识、区分这些纸币打下基础。)
(学生各自选一张教具,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着,时而和组里的伙伴交头接耳,一起分享着他们的发现。)
师:谁有好办法把他们记住?
生1:每张上都有数字,你只要看数字就知道了。
(这倒提醒了大家,几个学生马上在纸币上找到了数字。)
生2:这些钱的颜色不一样,100元是红色的,50元是绿色的,20元是棕色的,10元是蓝色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3:咦,他们都有一个毛主席像。
(这时,教师拿出了一张旧版的100元。)
师:我这里有一张人民币,你知道它的面值是多少吗?
生:(异口同声)100元!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那有一个数——100。
师:这是旧版的100元,和大家刚才看到的不一样,但它们的面值是一样的。大家还见过其他的50元吗?
(教师边说边把旧版的50元和10元展示给大家,并交流一些辨别的方法。
师:你知道10元钱能干什么吗?
生1:打车用10元钱。
生2:10元钱可以买一个汉堡。
生3:我的文具盒用10元钱。
师:10元钱如果合理使用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大家课下可以再调查50元可以干什么。
(由于学生年龄所限,对于50元这样大面额的人民币使用机会不多,因此把它留在课下。)
(评析 出示新旧不同版的人民币,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观察数字、颜色、图案等,帮助学生加深感性的认识。)
(三)活动二:买衣服
师:这些人民币我们都认识了,现在我们可以用它们买衣服了。大家每人挑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看清它的价格,想一想你怎样付钱呢?
(学生有的睁大眼睛在精挑细选自己喜爱的衣服,有的若有所思。)
生1:我想买一条裤子41元,我拿4张10元,一张1元的。
师:(不失时机地)大家帮他想一想,还有别的拿法吗?
另一个男孩子灵机一动说:可以拿两张20元的,一张1元的。
(评析 提示学生不同的付款方式,帮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生2:我想买一条裙子36元,可以拿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和一张1元的。
她刚要坐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马上接着说:还可以拿3张10元的,3张2元的,然后满意地坐下了。
生3:我想买一件上衣59元,拿一张50元的和一张10元的,再让售货员找回1元。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同学赞同的掌声。)
师:看到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衣服,老师也想挑选,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
钱呢?
生4:100元够,还得找回20元,因为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共80元。
(许多学生也满意地点点头。)
师:谢谢这位同学帮助了我,我想如果你将来成为一名售货员,会很出色的。现在,请大家再为你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好朋友选一件衣服,加上刚才你选的,算一算一共要多少钱,你打算怎样付钱?
(学生一下子高兴起来,一边指指划划,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师:现在把学具中的钱准备好。
(这里教师有意安排了一个困难,学具里并没有小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很快就发现如果想准备出正好的钱比较困难,这样也就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师:遇到困难了吗?
(学生都争着说没有零钱。)
师: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实刚才那位同学已经帮我们找到了办法。
(这个暗示很有效,学生立刻想到了找钱。)
师: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来买刚才挑选的两件衣服,看看能不能找对钱。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两人一组,有说有笑。)
生1:我想买一件上衣和一顶帽子,给你80元。
生2:一共是73元,找你7元。
……
(教室里喧闹了一会儿,渐渐安静下来,学生带着微笑回到座位上。)
(评析 通过两个由浅入深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不同的付款方式,在活动中练习使用人民币,在活动中深入理解人民币的进率关系。)
(四)活动三:换钱
师:刚才大家当售货员都很成功,不过,为了买东西方便,通常大家会把钱换一换,这里有一张100元,如果想换成10元的,怎么办?
(这个问题立刻得到回应。)
生:10张10元的。
师:如果不只是换成10元的,还有别的换法吗?
(这下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
生1:换成2张50元的。
生2:换成5张20元的。
生3:换成1张50元的和5张10元的。
生4:换成4张20元的和2张10元的。
……
师:请大家在组里把面额是50元的人民币换一换。
(不一会,多种答案出现了:5张1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
师:为了方便,把10元的也换一换吧。
(有了前面的基础,加之上节课的基础,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
(评析 换钱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里不仅加深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而且帮助学生掌握较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下课铃响了。)
师:请大家把本节课的收获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去购物时,你可以帮着算钱,而且记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
1.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非常熟悉,教师把数学学习置于一个现实的背景之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习活动的组织上,教师都注重回归生活,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引入部分并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活动丰富,循序渐进
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本节课在一个情境中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活动,由浅入深,先是一件衣服的付款方式,再是两件衣服,然后提出找钱、换钱的问题,这样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以这种学生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调动学习热情,同时不断提高活动的要求,由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同时练习了如何使用人民币。“换钱”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安排在最后,学生在经过大量的活动经验积累之后,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再进行这个活动就不会感到困难。教师还把活动延伸到课下,让学生记录购物的钱数,使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不仅获取了知识,更锻炼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点评〗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认识人民币,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在这节课中,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适合学生的购物活动,没有把人民币的认识单纯作为知识来进行传授。课上教师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所提倡的。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编者点评〗
1.这堂课从课题的提出到展开与应用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了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和设计,同时也在活动中适当渗透了对学生进行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材呈现出来的内容不单是新颖的,它更是富有内涵的,教师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些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一节课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收获甚大。
不足之处是关于估算教学内容挖掘、处理不到位。如课本中“说一说”的第一个问题:“妈妈想买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她给售货员100元,妈妈手里的钱够吗?”就是一个很好的估算教学内容。买一件59元的上衣和一条36元的裙子,100元钱够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对算式59 + 36进行估算就可以解决。估算时,必须把59或36估得大一些:60+36=96,59+40=99,60+40=100。把上衣或裙子的价格估得贵一些,两者总价还没有超过100 元,所以妈妈付100元够了。虽然教师也安排了一个同样的内容:“我想买一件T恤和一条裤子,我有100元,大家帮我估计一下,这些钱够不够呢?我应该怎样付钱呢?”但从学生的回答中看不出是怎样估算的。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有关估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浙教北师版一年级数学——买衣服】相关文章: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买衣服》说课稿06-03
一年级数学教案——《买衣服》06-03
梦见试衣服买衣服09-07
买衣服的作文[经典]02-12
【精选】买衣服的作文02-12
买衣服日记01-30
[经典]买衣服的作文02-06
【精选】买衣服作文02-11
[经典]买衣服作文02-14
买衣服的作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