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07:59:40 穿搭 我要投稿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搭配》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搭配》教学反思

《搭配》教学反思1

  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应用”。 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 “朋友握手”、 “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发言的同学问一问:你对我们的发言有什么意见?)这个教学层次要解决的问题:a、搭配的有序性。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如果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搭配》教学反思2

  反思:这节课从写教案到最后上课,经历了组内老师反复研讨和磨课,也得到了邓校和天元区考研室李芳老师的指导。通过痛苦的磨课,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我从老师们的交流和评课中,学习到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没用立足学生的基础,以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组合知识,其实,在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接触了组合知识,已经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而三年级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交流用连线记录的体会。通过组内老师的分析,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组合思考,在师生互评中体会连线记录的好处。

  我从李芳老师的指导中,体会到了活力课堂的好处,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汇报展示”一系列活动,充分把发言权交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李老师对“汇报展示”环节给出了具体的指导,但是我觉得在上课时,还是做得不好,分析原因可能是每个班的展示情况不同,出现的问题各不一样,老师的限处理能力不强,没能在师生互评环节将重点有序的搭配讲清楚,因为怕学生讲不清,所以老师没有把过多的话语权给学生,这也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同时觉得在这个环节也是很考验教师教育机智的地方,这也是我以后要努力学习的方向。

《搭配》教学反思3

  第一课时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1、2、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两位数”,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我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选择最佳方案汇报。这就给学生留出了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中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考虑到在本节课中,很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会对事物进行整合分类,对于有的能用简单符号代替实物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进一步深化理解。

  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在摆一摆、写一写、画一画等活动中了解并发现最简单事物的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和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基于学生已有的'排列问题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解决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解法多样化,同时能比较出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巩固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帮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摆一摆”的活动中回顾解决排列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探究今天的新知奠定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搭配》教学反思4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排列与组合知识基础上安排的。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学设计中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落实《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刘伟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俩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可以说老师能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然而,课堂教学没有遗憾可能就不会有提高,所以我感觉整节课没有连贯性,整体性,缺乏大数学观的前瞻与后连。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另外习题的设计蜻蜓点水,没有体现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拙见仅供大家斟酌与推敲!

《搭配》教学反思5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生活情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多种形式来获取知识。同时,牢固树立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在设计中,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贴进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以欣赏生活中的搭配现象为教学导入,以小红的衣服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为教学主线,以点心和饮品有多少种搭配的可能性为教学拓展。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动手操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动手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中运用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两种方法的交替进行,使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从而悟出:只要有序操作、思考,就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所有办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小主人。

  整节课,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中所蕴涵的数学规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准,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随机的现象的处理,还存在着不足。希今后多多努力,能抓住课堂的生成,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魅力。

《搭配》教学反思6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原本对学生来说陌生的教学内容(餐厅里荤菜、素菜的搭配)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触手可及的内容(衣服的搭配)。学生对这个来自身边的数学问题学得兴趣盎然,避免了学生因为对荤菜、素材的不解而产生的一系列笑话。

  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无论是教材的灵活使用,还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或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这些都是围绕在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育教学上。在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善于创造情境,及时地捕捉课堂资源并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堂资源是课堂教育教学取得成功,在呈现“搭配衣服”的教学内容时,先由三件衣服的搭配再安排四件衣服的搭配再到五件衣服的搭配(图片显示),练习安排了5条路的搭配(用字母表示),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由简单到复杂,由图片的直观形象到文字的抽象表达。

  当引导学生学习完四件衣服的搭配后,若是能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出不遗漏又不重复地找出搭配的方法,那将使得整堂课锦上添花,把课堂推向高潮。

  要妥善处理“合作”与“指导”的关系,增强合作实效。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把内容、要求交代清楚。

  例如:为了引导学生更有序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老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示黄、绿上衣(图示)各一件,红、蓝裙子(图示)各一条,然后提出两条要求:

  1、摆一摆,记一记。小组长拿出四张衣服图片,大家一起摆一摆;记录员把搭配的方法记在本子上。

  2、想一想,说一说。想一想怎样搭配才不重复,不遗漏?对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有效信息,辅导“学困生”。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馈、整理与提升。

  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汇报小组合作情况,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搭配才不重复或遗漏?”,有的学生说“先把黄上衣和红裙子配,又和蓝裙子配;再把绿上衣和红裙子配,又和蓝裙子配。”有的学生说“要按顺序搭配才不重复或遗漏”,教师抓住这一重要资源,给予充分肯定并及时板书“按顺序”,使学生从具体动作认知提高到抽象概括认知水平,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搭配》教学反思7

  [案例背景]:

  《搭配的规律》是苏教版国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找规律》中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因为笔者最近参加县级赛课执教了这一内容,在这次活动中感触颇多、收获颇丰,一是真正体验了“教学相长”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把握了学习的本质,因此选择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段记录下来,以拓展课堂学习的时空,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内涵。

  [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场白,为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点

  因为是借班上课,教师先简单地自我介绍,接着联系所在学校的特色,借题发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来这里上课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原因之一,老师可以认识这么多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原因之二,在这个讲台上,曾经站过老师最崇拜的两个偶像--一位是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张齐华老师,另一位是我们县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赵三多老师,其中赵三多是我曾经的同学、现在的同事,但他们现在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偶像。因为他们都具有刻苦求学、不断进取的精神,而这不就是我们今天共聚一堂的理由吗?今天不管赛课的结果如何,我都可以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努力了!”。

  学生静静地听,若有所思。

  师:光顾着自我表白,现在要上课了,老师也准备一下,先把外衣脱了,找一找家的感觉。

  学生笑。

  师:再把手机关了,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同学们也准备好了吧?

  生:好了。

  师:好,开始上课。......

  [反思]: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播为主要任务,但知识传播需要情感的投入,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无法深入人心的,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地体验、有效地发展。这样一个抒情的开场白,能带给学生的绝不是一节课所能达到的,它可以为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指明努力的方向。因为老师就是一个最好的示范,老师也在学,老师也有自己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片段二:抛砖引玉,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闸

  在学生经历直观操作,理解“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搭配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抽象操作,用符号或图形等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地思考。

  师:刚才我们一起进行了实物图片的操作,并找到了有序搭配的方法。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吗?

  生1: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生2:还可以用图形来表示;

  生3:还可以用数字来表示;

  ......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

  学生在作业纸上表示,师了解、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汇报,在实物展示台上进行介绍。突然,有学生惊奇于自己的发现,举手发言。

  生4:老师,我发现了比图形、字母更简单的表示方法。

  师略停顿,故作惊讶:啊?说说看!

  生4:我发现,只要用一个算式就能将刚才所有的搭配方法表示出来,也就是2×3=6。

  学生中有少数好像看懂的,作点头状;还有大部分好像不太明白,茫茫然。

  师顺水推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用算式表示确实更简单了,只不过这个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呢?还是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你的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生5:我发现了,算式里的2可以表示两件上衣,3可以表示3条裤子,因为1件上衣有3种搭配方法,2件上衣就有2个3,二三得六。

  师:说得真棒!想一想,你还能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生6:3×2=6。

  生7:2+2+2=6。

  生8:3+3=6。

  生9:3×1=3,3×1=3,3×2=6。

  师相机板书,师:都能看懂吗?能说说这些算式的意思吗?

  学生思考、回答。

  ......

  师:其实这些算式都可以用2×3=6或3×2=6来表示。现在如果有3件上衣和3条裤子,想一想应该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生:3×3=9。

  师:理由呢?

  生10:因为2件上衣已经有2个3,3件上衣再加1个3,也就是3个3,三三得九。

  师:那如果是4件上衣和3条裤子呢?

  生:4×3=12。

  师:5件上衣和3条裤子呢?

  生:5×3=15。

  师:好像越来越有感觉了。想自己编几道吗?同桌互相出几道看看,你编我答。

  学生互相编题、答题。

  师:像这样的题目能编完吗?

  生:不能。

  师:那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

  生11:只要把上衣的件数乘裤子的条数就等于所有搭配的方法。

  师:是这样吗?如果有200件上衣和300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

  生:600种。

  师:现在你们是用实物搭配,或者图形表示,还是......

  生:用算式计算。

  师:看样子找到了规律,一切问题都很简单了。

  [反思]:“神奇教师”孙维刚说:“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使他们形成联想,总是从心底油然而生,让那繁花似锦的知识在孩子的八方联系中浑然一体,乃至‘漫江碧透,鱼翔浅底’,使孩子们的思维总是处在浮想联翩、思如潮涌的状态之中。”多么美好的境界!毋庸置疑,数学教育是关于思维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在上述片段中,学生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是由于内在的需要,而学习规律的价值就在于让思维更敏捷,让生活更简单。

  片段三:设身处地,数学也有人情味

  练习设计第2题,小明出游路线的搭配。(对教材略有改动,将题目每一段中的一条曲线改成一条线段)

  师:同学们,这道题比上一题复杂一些,建议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通过读题弄清题目意思。

  学生齐读题目。

  师:小明从家经过街心花园到少年宫,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可以走?

  生:8条。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2×4=8。

  师:你能在图中指出是哪8条路线吗?

  生指一指,教师课件演示。

  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走?为什么?

  生2:走直的路线。

  师:用数学的语言怎么说?

  生2:线段的长度比曲线短。

  师:这句话完整吗?

  生3:应加上“两点之间”。

  师:补充得很好!数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种方法,但我们还是需要根据生活实际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反思]:一道练习题有多大价值?如果只是一味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只会厌倦、疲劳,学习热情逐渐低靡。“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走?”这一问题一下子将学生拉入情境中,眼中的数学问题不就是生活实际问题吗?数学原来这样近、这样亲。这时的搭配练习已经超越了题目本身,因为它已承载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

  [案例分析]:

  让我们从终点回到起点,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有意义吗?怎样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情境的创设、学习方式的转变、练习设计的精当上,我们是否思考:学生是怎样想的?他们更在意什么?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就是学的法子。”

  一、以人为本,彰显教学真义。

  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是指学生,还应该有教师。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而正是教师的不断发展、提高,才能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课中,教师不仅在教学书本知识,更将自身作为参照物,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刻苦求学、不断进取、自我完善。

  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无序到有序、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简单的.表示方式,直至上升到数学规律。通过教师的设问--“如果有200件上衣和300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迫使”学生将规律显性化,用以往的实物图片、图形符号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了,规律的应用是迫于内在的需要,数学原来很有用!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设计在关注知识方法的同时,更有情感的培养和智慧的启迪。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凸显数学的亲和力,数学也有人情味!

  二、点燃思维,渗透思想方法。

  无论是课改前后,笔者一直坚信数学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学生进入课堂,就像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一辆等待发动的汽车。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教师给学生的钥匙是什么?在本课中,这钥匙是指一个能触发人思维的问题,是一次有意义的操作,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次互动,是在学生经历、体验后的惊喜发现!因为有了这些,才刺激、调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花。

  “现在你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将刚才的搭配过程表示出来吗?”简单就是问题的核心,在追求简单表示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地抽象,寻找搭配现象的规律。

  学生互相编题、答题,是由归纳到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感性经验逐渐丰富,而规律也随之显现出来。

  练习中,安排了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小明有一些衬衣和裤子,现在已知他有15种衬衣和裤子搭配的方法,猜一猜小明可能有几件衬衣和几条裤子?由果索因,逆向思维,学生对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思维水平得到有效发展。

  再回起点,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但教师和学生已有了生命的体验、成长的喜悦!

《搭配》教学反思8

  自准备汇报课以来,磨课的过程让我痛并快乐着,磨课很累,需要不断设想每一环节是否合理,言辞是否妥当,内容要有所突破和创新。但是与此同时也是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思考、在钻研、也在进步着,倍感欣慰。师父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意见,耐心地帮我修改教案,在师父的帮助下这次汇报课才顺利地完成。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创设了“密码门”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找密码”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自然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的规律。通过动手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让学生感受有序思考的过程,借助数位表,根据学生的反馈,提炼出两种排列的方法:位置交换法和十位固定法。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直观感受按顺序、有规律地排列,才能实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最后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设计了3个问题:带有0的三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涂颜色、三人合照。整节课注重以生为本,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小朋友能够融入到学习的环节中,能够快乐地学习。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总结归纳有如下几点:

  (1)没有合理控制好时间。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一味寻找自己预设的学生反例,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感觉有点混乱,反应出我课堂应变能力较差。

  (2)上课多处停顿,对教案还不够熟练。

  课堂处理、与学生沟通都不够顺畅,环节与环节衔接的过渡不够自然,这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

  每一次磨课都反应了自己存在许多教学问题,每一个环节设计都需要不断反复推敲,过渡衔接词显得尤为重要,不单单是设计好自己教学内容,还要预设学生的各种答案,以做好应对回答的准备,上好一堂课没有那么容易,将是一段长期学习的过程。

《搭配》教学反思9

  通过几次磨课,自己对这一课时的内容也越来越清晰。感谢数学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也非常感谢经开区举办的这次活动,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看见”,让我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锻炼了自己的心智,也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

  特别是听了六一小学的数学老师胡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颇多。符号意识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核,在胡老师的课堂之初就非常自然地呈现,从人物直接抽象出符号——圆圈、三角或者数字等等,为最后的运用埋下伏笔。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另外,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之前对教材的理解,对搭配的知识框架还是没有很好的'建立。

  教参上明确写明对本课时的要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我之前备课时也看到了,但是没有放在心上,这是我的一大过失。

  知识框架应该从导入——新知——应用,这样一以贯之。然而备课时(稿1稿2)我并没有认真的对习题进行深入思考,设置的习题到底能不能承载巩固新知的作用?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学生的问题还体现的不够明显,但是我终于在磨课展示之后幡然醒悟。设置的习题有问题,于是回来之后立马对自己的教案、PPT进行了调整。在教授完新知之后应该立马对新知进行同类型的习题巩固,比如:用3、5和7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此模型的理解,又在巩固中对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接着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是不是任意给出3个数字,都能写出6个两位数呢?如果有学生能举出一组含0的数字,这节课的深度就得以显现了。如:用4、0和2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学生通过做题发现:最高位上不能为0。

  当然除了这些不足,还留存一点点令自己满意的瞬间,我非常享受每次课堂中与学生对话,呈现各种方法并命名的时刻(交换法,固定法)。通过对话引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所写出的方法的规律,并通过观察每种方法的特点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命名,帮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对我来说,这节课展示的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也带给我了不小的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及时反思与调整,我也收获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看见别人的闪光点,来自于同事的建议,也来自于自己向好的心为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反思,加油成长,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好。

《搭配》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三个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问题、早餐搭配问题、路线选择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实践应用——解决问题,层次清晰,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引入规律

  在进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帮小红搭配衣服的任务,让学生从简单的衣服搭配中,初步体验衣服搭配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裤子”学具为载体,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得出上衣和裤子的六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我始终把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课中紧紧抓住这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总之,作为数学老师,处理好“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将为之不断探索、进取。

《搭配》教学反思11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和排列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摆一摆、猜一猜、记一记等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习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习“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对小学数学课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这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搭配》教学反思12

  人,天生爱美,不管是成人还是幼儿。

  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班的孙红莹穿得特别奇怪:内穿长袖衬衫,外加夏季无袖裙,下穿宽松长裤、球鞋。

  我本想,孩子们对同伴的衣着应该不是很在意的,但事出意料,任海苹悄悄告诉我:孙红莹穿得滑稽死了。我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她说:这条裙子是夏天的时候穿的。别看孩子们年纪小,对于衣服的'搭配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孙红莹穿成这样,肯定也是自己的“精心设计”吧!

  中午,吃过饭,孙红莹的妈妈打来电话,吐出了自己家教中的困惑:平时重视鼓励孙红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能力是加强了,事事自己做主,乱搭配衣服穿,不听家长劝告,让妈妈头疼,希望老师想想办法。

  挂了电话,我又陷入了沉思:鼓励幼儿多动手操作、有自己的主见是对的,但由于孩子缺乏基本的服装搭配知识,造成“不常规”的搭配也是很正常的,教师应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丰富幼儿服装搭配方面的知识。

  第二天,我从家里拿来了我宝宝的许多衣服、袜子和鞋子,给幼儿上了一节生动的常识课,开始,我先请幼儿把宝宝的衣服按季节摆放,如:春天:毛衣、外套、长裤、皮鞋、球鞋等;夏天:短袖、短裤、连衣裙、凉鞋等;秋天:长袖、长裤、毛衣、皮鞋、球鞋等;冬天:棉衣、棉裤、棉鞋、手套、围巾等。然后,请幼儿再讨论不同的季节衣服怎样搭配:如:现在是秋季:长袖加外套配长裤、球鞋;毛衣配厚裙(半身或背带)、连裤袜、皮鞋等,这样的穿着都是很合理、美观的。

  当然,服装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瞬息万变的,所以,不管你怎样搭配衣服,只要符合合理、美观、大方这个准则就行了。还有就是服装颜色的搭配,比较复杂,幼儿只有随年龄的增长才能慢慢体会,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课后的第二天,我看见孙红莹来园时穿了长袖加背心配长裤、皮鞋,非常漂亮!

《搭配》教学反思13

  这周学习了数学广角搭配这部分内容,关于搭配,很多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进行排列和组合。

  对于第一课时的排列很多学生都能够学会,在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对数字进行排列、自主探索不遗漏、不重复的排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过程,从而总结出三种排列方法,“固定十位法”、“固定个位法”、“交换位置法”。在活动中主要强调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这一关键点。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第二课时组合这一内容,很多学生还是停留在排列这一内容上,将排列和组合混淆了。能够将三个数任选两个数进行求和,但是有重复,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从而得出结论在进行求和或者求差等这种组合的`问题上,我们是不需要考虑顺序的,最后将排列和组合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之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混淆了排列与组合的解题思路,需要加强训练。

《搭配》教学反思14

  “数学广角”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旨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在学生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

  在三年前学校听课活动中,我曾经讲过这节课,当时也是经过了认真仔细的备课、制作课件,当时老师们给我评完课后,我又经过了认真地修改与完善。结合本组老师们的评课,现对本次这节课反思如下:

  本节课可继续采用和延续的优点主要有:

  1.本节课教学环节完整,结构合理。从开始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学生探究新知,小组讨论,练习巩固等,学生对本节课也非常感兴趣。

  2.本节课的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在原有基础上认真修改了教案;然后给学生设计打印了两份作业纸,1号作业纸每个小组一张,2号作业纸每个学生一张;我还提前布置学生回家准备好了红黄蓝三支水彩笔,红黄蓝三个圆片,1、2、、3三个数字卡片。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本节课解决排列问题有两种方法,交换位置法和固定高位法,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排列问题,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多学生还感觉交换法更简单,但是遇到比较复杂的排列问题,首先要用固定,再用交换。所以老师们建议这两种方法是不是还是让学生说一说喜欢哪一种,并适当渗透要以固定法为主。还有交换法和固定法,也要教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选择哪两个数,不能随意选数,真正做到有序思考。

  2.最后那道排队的习题,以前讲课是让学生摆一摆a、b、c三张卡片,然后在纸上记一记,有几种站队方法。当时有老师提议说可以让孩子们站一站,看看有几种方法,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应用。于是这次讲课我试着让学生站了站,但是没想到孩子们纪律太乱了,有的孩子趁机就随意站,随意玩,而且因为没有记录,有的小组站迷糊了。以后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位置上稍微一推凳子站一站,注意组织好纪律,然后注意让学生边站边记录站队的.方法有几种。

  3.学生汇报或回答问题时,还是要多让学生说一说,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说,而不能教师把知识点都总结出来

  4.1号作业纸上印了学生要填写的表格,还可以在表格下方印上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可以防止学生遗忘这个问题,而一直需要老师提醒。

  5.本节课的课题《搭配》出示的太过于突兀,教师可以在总结两种方法时渗透,例如:先选1和2搭配在一起,可以组成12 和21,选1和3搭配在一起,可以组成13和31等等。

  6.练习题还可以再增加一些,例如最后站队的那道题难度太大,可以先两个人站队,再三个人站队,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练习题也增加了数量。

《搭配》教学反思15

  【活动目标】

  1、观察营养宝塔,初步了解合理的饮食结构。

  2、通过谈话和交流,知道不能偏食,要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

  3、乐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营养餐。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5、帮助幼儿了解身体结构,对以后的成长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教师与幼儿互动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今天早晨你们吃了什么早餐?你们最喜欢吃什么?……现在,老师这里有许多好吃的东西,都画在了纸上,你喜欢什么就可以到老师这里随便拿。

  2、幼儿自由上台拿小纸片。

  3、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都拿了哪些食物。

  4、教师小结,提出疑惑。

  小朋友们喜欢吃的东西真多,有的也是老师喜欢吃的,那你们知道这些东西吃了合适吗?来;自.大;考吧;幼.师网;哪些东西应该多吃?哪些东西又应该少吃呢?

  二、营养大学堂。

  1、观察营养宝塔。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看营养结构图。

  2、互动交流:

  --老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应该是什么?(米饭、馒头、面包和面条,还有玉米等)--老师:的确,这些粮食做的食物可以让我们长力气。那么,吃的第二多的是什么?(蔬菜、水果)--老师:比蔬菜、水果吃得少一些的是什么?(牛奶、鸡蛋、鱼、肉……)--老师:吃得最少的又应该是什么?(巧克力这样的.甜食和一些油炸的食品。)老师还要告诉大家我们每天吃东西也要讲规律。也就是"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

  三、我的营养食谱。

  1、设计一张营养食谱,向同伴介绍。

  2、选择几份典型的食谱,引导幼儿讨论他们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健康。经讨论合格的食谱教师盖上"健康印章"。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搭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搭配》教学反思05-15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与反思02-07

《搭配》教学反思(大全15篇)05-15

《搭配》教学反思集锦(15篇)05-15

《 怎样搭配食物》教学设计04-02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04-06

《搭配中的学问》课堂教学实录01-25

衣服搭配咖啡色最忌讳的搭配06-11

咖啡的搭配禁忌10-03

食物搭配禁忌09-24